3.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1975年5月3日,邓小平将刘华清的来信批转给叶剑英、张春桥和苏振华三人:“刘华清同志的问题,即便当时是中央处理的,现在也应由海军同科委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至于他的工作,可由海军党委考虑,也可考虑回到科委工作。如何,请酌,并请振华同志过问一下。”
8月中旬,海军酝酿调整领导班子方案,拟将刘华清下放到南海舰队任副政委。慑于“四人帮”的淫威,时任海军主要领导对刘华清采取了进一步打压的态势。刘华清闻讯,不禁血火攻心,怒发冲冠:“骡日的!这是成心不让老子干海军啊!”
而1975年对于海军发展而言,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这一年的5月2日深夜至次日凌晨,毛泽东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当政治局候补委员、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走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握着苏振华的手嘱咐道:“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接着抬起手来晃了晃小拇指,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海军只有这么大!”20天后,他再次就海军发展作出批示:“努力奋斗,10年达到目标。”6月18日,海军会同六机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上报了《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
刘华清是在《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正式上送后,才看到这个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仓促急就的发展规划的。作为一名曾在舰艇研究院、六机部和国防科委主管海军装备科研生产长达10年之久的行家里手和海军分管造船科研的现职副参谋长,他被莫名其妙地排斥在这一重大规划研究制定之外,坐上了冷板凳。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非常失望!”时隔近30年后,刘华清其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中忆及此时的感受,仍忍不住如是说。这个规划报告问题太大了!前三部分讲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建造方针,尽管大段引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但对毛泽东战略思想并没理解透彻,结合海军作战实际研究也不深入。更为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具体规划海军舰艇发展时,明显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精神不符,片面强调规模和吨位。10年规划海军舰艇达到70万吨规模,居然把登陆舰及海上民兵装备也列为“五五”科研重点。刘华清如鲠在喉,难受至极。怎么办?讲还是不讲?向谁讲?海军根本不会理会他,讲了也是白讲;直接上书中央,则无疑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弄不好,很可能会再次被撵出海军。
海军啊,海军!让刘华清爱恨交加欲罢不甘的海军!过去六年多来重回海军后的酸甜苦辣,此刻又一古脑儿涌上心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事已至此,刘华清横下一条心,决计将自己关于海军建设的意见诉诸笔端,上书中央。
说干就干。连续一个星期,刘华清强忍痔疮急性发作带来的痛苦,通宵达旦地构思写作。他不能惊动任何人,更不忍牵连任何人。从查阅资料到拟定提纲,从遣字行文到修改定稿,丝毫不假外人之手,不借他人之力,将自己对海军装备发展建设的战略认识和长远思考全盘托出。
9月1日深夜,刘华清为这份题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写完最后一笔的那一刻,一种悲怆凄凉的情感油然而生。他猛然顿悟:这不是在为一篇文章书写最后一个句号,很有可能是为自己的海军生涯打下一个终结的休止符!9月3日,刘华清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直呈军委副主席邓小平。9月4日,刘华清将《汇报》稿抄送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
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给苏振华写信的当天,邓小平已将他的汇报批给了苏振华:“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邓小平在第一时间对刘华清的上书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这不能不引起苏振华的高度重视。他认真阅读这份“万言书”后,于9月8日将邓小平的批示连同该文批转海军党委常委传阅。刘华清的万言书在海军党委、海军机关引起强烈反响。有赞同支持的,也有否定反对的。但刘华清却顾不得这么许多了。
带着对海军的无穷眷念与忧思,刘华清默默地离开了海军。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军委常委会否决了海军的方案。聂荣臻元帅随即电话通知刘华清:“你到科学院去,小平也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