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止步,上海地产在“翘尾”、“阳春”的繁荣假象中沉沦。面对千盘一面的楼市,还有什么值得购房者期待?
新盘不新
大牌失去号召力
调控2年,“不可复制”的明星楼盘在上海愈发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追求高周转冲动下,开发商快速复制出的“流水盘”。
系列开发、规模复制的模式,已成为一线房企当前的普遍打法。专家指出,针对不同需求建构标准化的产品线,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该进程的加快,体现出了调控带给房地产行业的正能量。但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房企是在环境压力下被动地进行调整,创新惰性也随之迅速蔓延。
“连楼书都差不多,现在的楼盘,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购房者失去了价值判断的标杆,选房子变成了简单的比价格。市场上,再难看到那些大牌开发商“点土成金”,打造全城瞩目梦想居所的个案,大牌房企也在快跑中遭遇品牌危机,“粉丝”不见了,品牌号召力不断滑坡。“复制”,在今天的甜头之后,隐含着明日的苦果。
止步不前
上海地产褪光环
创新,一度是上海楼市的骄傲。几乎每一年,总有几种让人惊艳的建筑风格、几款让人心动的户型、几招让人叫绝的营销手法出现。
不论是新海派住宅、造城运动、还是华南开发商带来的营销革命,回顾过去20年,上海地产创新大戏始终高潮迭起,引领了城市居住品质的全面升级。万科城市花园的3G户型改变上海人居住观念,沿用至今依旧火热;“综合体社区”的出现引导上海居民体验一站式生活;大平层公寓、叠层别墅的创新,更是满足了上海市民对居住空间感的更高要求。
但随着创新的停滞,上海地产正褪去昔日荣光。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所谓“创新”,更多变成局部上的小打小闹或者干脆“新瓶装老酒”。
正当上海楼市创新力僵化退步时,周边二三线城市却在迎头赶上。以江苏启东为例,恒大海上威尼斯项目大手笔“围海造城”,中邦上海城“19条特区专属计划”开创全新生活方式,都吸引了大批上海购房者。
调控之下
开发商创新乏力
房地产调控开始后,开发商纷纷转入降价跑量方式。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提供的“2012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企业,均是实施“高周转”和“销售以价换量”策略的公司。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疲于奔命,缺少创新激情。市场逼迫开发商努力控制成本,压缩投入较高的新品研发费用,求快而不求精。标准化生产本质上应以品质的不断升级为前提,今天却成为“克隆”的代名词。
有业内人士坦言,像绿城这样精工细做式的理想主义者,却在调控引发的行业震荡中首当其冲,是中国房地产业的悲哀。
集体反思
不创新 无出路
价格手段撬动的成交热潮一纵即逝,调控长期持续,购房者不满意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开发商也开始集体反思,“饮鸩止渴”式的降价跑量还能支持多久,2013年,靠什么打动购房者?
分析人士指出,一定意义上讲,楼市宏观调控就是弱化房产的投资功能价值,强化房产的实际居住价值。作为品牌企业和有责任的开发商,比直接降价更为重要的事,是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意识,确保楼盘实际居住功能的价值,进而做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万科海上传奇等创新力作重现楼市,拉开了上海地产2013以创新谋复兴的大幕。它们的成功也证明了,购房者不会因大势涨跌而放弃对更高品质居住的追逐。创新力与性价比,是2011年多方角力的市场环境下入场较量的必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