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寻
赵文心
  赵文心

  春光明媚。随兄嫂一家驾车去近郊奉贤踏青。杨柳青青,桃花灼灼,油菜花金黄耀眼,处处赏心悦目,兄嫂的视线却常常落在不起眼之处:陈旧的水塔,低矮的砖房,颜色暗浊的小河,高低不平的小路。兄嫂的对话也常常蹦出外人不太明白的字眼:场部,开河,光饼,馄饨店。还时常停车路边,摸一摸地里的青苗,踏一踏倒伏的秸秆,望一望农田里这儿那儿耸起的现代厂房。

  是了,四十多年前,兄嫂都是上海赴奉贤农场务农的知青,青春正好的那段岁月留在了这片海风激荡的田野。

  曾经治不好的腹泻,渴极了也不敢再喝田头咸涩的水。曾经抹不尽的潮湿,芦苇滩上搭建的工棚,床脚钻出芦尖簇簇。曾经想家,掰着手指计算休假日期。曾经嘴馋,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一顿好几个大馒头……狂飙式的运动把中学生们都市生活的根拔起,硬生生没有任何过渡地扎进乡村的土地。曾经寒冬开河,担上死沉的泥块,一步一滑,肩膀磨出厚茧。曾经驾驶拖拉机在田间颠簸耕作,泥土淡淡的腥味扑面。曾经兴致勃勃憧憬农场的未来,建一座现代养猪场,新品种培育室要扩大规模,还要修一条宽敞硬实的路……在奋斗与历练中,他们日渐褪去少年人的青涩,生命的根须努力汲取这片土地的营养。以后的岁月里,那些曾经难之又难的往事,在再三回味、咀嚼中幻化出不同的光泽。兄嫂事业有成,或许是这许多的“曾经”给予人生脚踏实地的硬朗与执着吧。

  兄嫂拿着相机,在公路周边的田地里走东走西,找寻过去的河道、队部、树林,“这里是燎原农场的地界吧,”嫂嫂说,哥哥打量四周方位,“不对,是五四农场的。”我心里蓦然一动,很多年以前,“一片红”中赴云南插队的我思家心切,给五四农场这个地址写过许多信的。十五岁的我走很远的山路,把那些报告近况、倾诉苦恼的信投进邮筒,再急不可耐地从乡邮员的背篓里取出回信。时光之河湮没了多少往事,那些曾视为珍宝的家信也在搬迁调动中散失,但长我四岁的哥哥在落款五四农场的信中给我温暖,给我指引与叮嘱:要劳逸结合,与男生相处要“不卑不亢”,要尽可能读点书……牢牢深藏在心灵之中。

  如此想来,这片土地,于我也不全然陌生了。我和兄嫂边与油菜花合影,边交流种田的经验:烈日的灼烤,河水的寒彻,手上的血泡怎样变成硬茧,脚趾头抓紧地皮走得稳,按节气播种才有好的收成。我恍然,喜欢跟着兄嫂踏青,兴致勃勃地在江南的地头田边走东走西,是因为我也在找寻与遥远的西南山村有关的记忆,找寻与青春相伴的人生烙印。

  夕阳在车前慢慢坠落,余晖洒满车窗。回程的路上,我们怀抱着找寻过后的疲惫与释然。“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走了。我们又很想念地回来。”作家梅子涵这样描述知青与“第二故乡”的情感。数以千万计的知青一代,没有谁会想回到从前,当初的告别大多爽利决绝。但无论谁,都会有那样的时刻,一阵风掠过,不知从何而来,却携着似曾相识的乡音;一张年轻的脸庞闪现,不知因何而来,却蕴藉柔情满怀。“时间总是以它特别的方式雕刻生命”。“回来”的我们,分明看见,曾经的舍与如今的不舍之间,是一道岁月化作的七色彩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连载
   第A17版:康健园
   第A18版:康复/康健园
   第A19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A20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A21版:运动汇
   第A2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A23版:运动汇/体坛逸事
   第A24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找寻
读鱼焦了斋诗稿初编
伯格曼早期电影
临 海
送书
于细微处见精神
“卖艺”初体验
怀素临池(中国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找寻 2013-04-29 2 2013年04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