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陈睿韬作品《桃色》小识
~~~——陈睿韬作品《桃色》小识
~~~——陈睿韬作品《桃色》小识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陈睿韬作品《桃色》小识
徐明松
■ 中国画《桃色》陈睿韬作
  ◆ 徐明松

  在所见的陈睿韬的作品里,他工写俱擅,风格多样。早年的转益多师和潜学经年得以使他能遍采众家所长,侧力自我建树。钤印绘事多有用功,渐成面貌。他师法前人,又不拘陈法。他喜好“四僧”,尤以八大、石涛为尊崇。八大、石涛自我放达的襟怀和纵横恣肆、借古开今的独立精神赋予了他许多开悟。因而,他上溯宋元,下及明清,承继文人画传统余绪,摹古而不泥古,积学储宝,颇有心得。与此同时,陈睿韬旁涉多元,无论中西艺术比如水彩、装饰画等皆有所涉猎。由此,他的作品的图式语言并非单一的笔墨程式,而是融合古今的新的语言范式,只是这种语言呈现了“保持了本土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视觉记忆”又具备当代视觉传达元素的美学意象。我们在睿韬的一系列作品里得以观照(比如,《云梦千行》、《夜泊》等等)。而近作《桃色》则为画家进一步的意境营造和美学追求找到了契机与支点。

  《桃色》并不妖冶。清新俊逸、疏朗放达是作品传达的最初的印象。在斗方的构图中,磊石占据了画面的大部,疏枝横斜,残红二三点缀其间,如诗入画,浮想联翩。中国画的意境诚然充满文学的想象,磊石无语,春桃不言,却又让人念及放翁“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衣难托。莫莫莫”的感时伤怀来。而就画家陈睿韬的笔意而言,抑或试图表现更为丰富而复合的意象。这种意象显然游走和盘桓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而画家几近矜持、克制的笔致造就了画面俊朗、雅逸、和谐,并不唐突的意趣。细读之下,我们可以揣度画家的匠心所在。首先,在立意为象、因心造境的过程中,目所盘桓心所绸缪,画家将或如“轻薄逐水流”的桃花朵朵,与比拟“石实云之生,云以石为侣”的磊石相并置,石之磊落,桃之妩媚,产生了生趣盎然的意象。画面的墨象与点睛的桃色构成有趣的比照,甚而有了某种禅意的机趣。古来书画,素以“梅兰竹菊”和“岁寒三友”之类组合表现,而桃花与磊石一并入画,意趣迥异。画面空灵简洁,超凡出尘,笔墨相间各得其所。以层层叠叠的墨色渲染磊石的肌理和向背;以虬曲回转的疏枝和紅蕊描绘点点。画面至静,却是静若动。令人遁入冥想,忘荃禅修。况如“在拈画的微笑里桃色领悟色相微妙至深的禅境”。片石若云霓,桃花逐水流,有无之间,领悟书画与人生的辩证义理。所谓“纯墨之中蕴五彩,略笔之中万象储,余白之中无限意,无一物中无尽藏”之说,《桃色》或可一窥。再者,在谋篇布局、经营位置的安排上,画家删繁就简,画面徒留“磊石”与“桃树(花)”,色彩极尽单纯,色调极为雅致。多少、抑扬、动静乃至有无,对立而相生。整体上,画面构成关系明确,形式美感强烈。委实而言,画家的汲取日本画的装饰元素以及现代构成原理等营养,对画面的视觉张力的形成助益。其三,在在重要的是,当我们领略《桃色》以及画家的其他作品,或工或不无写,或墨或彩,或花鸟或山水,我们得以读到睿韬安静如许、宁静致远的心迹。超脱于物象本身,不滞碍于物,工笔写意,张弛收放,抑扬顿挫,只是技理层面,中国画的灵境乃是心灵之境。《桃色》如斯,如观自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开启印坛新天的元勋文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生的故事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013-05-11 2 2013年05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