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在500多年前创造了一个奇怪的睡眠作息时间表——“达·芬奇睡眠法”。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1.5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达·芬奇“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帮助他成为一名首屈一指的画家,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
“达·芬奇睡眠法”也被称为多相睡眠或多阶段睡眠,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前几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克拉胡迪奥·斯塔皮参照达·芬奇的方法,对一位航海运动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类似睡眠试验。经测试,受试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运算等能力均完好无损。这说明达·芬奇睡眠法不仅能满足机体代偿功能的需要,而且还预示着利用人体生理潜力的广阔发展前景。有人做过计算,若能坚持20年,跟每天睡8小时的普通人相比,多相睡眠者相当多延长了约11年的人生。
这样一种神奇的睡眠法,一下子吸引了时间永远不够用的人,网上多个教育论坛将达·芬奇睡眠法冠以“考前复习必备”之名隆重推出。国外已有厂家专门推出了相应的“达·芬奇闹钟”,每4小时就会提醒你该睡觉或醒来。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在医学上称之为“迷睡”。这是有些人在失去正常睡眠后另一种休息放松的方法。荷尔蒙变化和血液循环的规律被打破后,也会导致“迷睡”的发生。“迷睡”也是一种休息。人一旦适应了这种“迷睡”状态,也能保持自己生理上的平衡。根据这个原理,航海界对船员出海前,要给他们作一种特殊训练,即促使他进入一种处于睡眠和清醒交叉状态,因为海上变化无常。
“迷睡”是一种浅度的睡眠,人的部分神经中枢处于一种休息状态。这可以帮助他的精力得到某种恢复。因此,“迷睡”对一些失眠者也是有益的,它可以补充其睡眠的不足。否则,人们无法解释达·芬奇能坚持作出如此超人的贡献。
明乎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在生活中有些人虽然一天睡眠时间很少,甚至只有三四小时,但他们依然能精神抖擞地工作,而不感到特别疲乏,在我身边就有。某医院院长。他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组织抢救、安排会诊、参加会议、找人谈话、接受采访,忙得不亦乐乎,我从近距离观察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一天不超过4小时。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很善于利用在工作间隙打个盹,或趁开会的间隙瞇上几分钟,待眼睛张开,又有条不紊地做他的做不完的工作了。我想,这恐怕也是一种“迷睡”状态。
还有一位朋友,行政事务极其繁忙,但照样抽出了许多时间作画、写文章、开画展。他告诉我,写文章的时间,通常是在晚上11时以后。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不超过4小时。这种睡眠不足的状态至少已延续了十几年。但是,很多医学专家及研究者并不赞成多相睡眠,睡眠从浅到深就需要1~1.5小时,而多相睡眠每次只睡15~30分钟是无法保证进入深睡眠的。美国加州大学的睡眠专家莎拉·梅德尼克等人认为,多相睡眠会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导致身心疲倦、焦虑紧张、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即使个别人不影响健康,也不值得推广,高考时学生也不能将它作为“考前复习必备”之法来使用。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我还有一位画家朋友曾就“达·芬奇睡眠法”作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他又回到每天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个中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告诉我:一自己并非天才,二不知道多出来那么多的时间该如何打发。这倒是说了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