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终于下了痛苦的决定——“休学唱歌”
邓妈妈回忆起这段日子,大人心里的确是作过一番挣扎。邓爸爸原本一直不希望她这么小就走上演艺的路子,邓妈妈则是看她自己的意愿。邓丽君在深思过一段日子之后,告诉妈妈她的想法:“要出人头地,用什么方法都可以,现在没有办法读书,将来总是可以弥补。”眼看着前面的路子已铺成了一个成功的雏形,现在放手以后,难保还有没有机会等着她;就算放弃目前一切,而选择继续读书,以她的成绩和兴趣,能不能读出什么名堂来也未可知。
邓丽君自己思考很久,终于下了痛苦的决定——“休学唱歌”。即使心中有着许多遗憾,她相信自己的选择不会错。台湾一直是升学主义至上、学历文凭挂帅,以她的年龄,能看清“行行出状元”的事实,毅然做出不流于俗的选择,应该是她对自己知之甚明。所谓“没有超俗的思想,不能尝试破俗的行为”,邓丽君给自己的前途打过算盘才下决心,这个抉择的当口,她早已期许自己的未来要有所作为。她并不是能被人左右意识,或被牵着鼻子走的泛泛之辈。
对于后来媒体上有诸多指责,认为她在初中就为生活被迫休学,要负担全家人的生计,是斯巴达教育下压迫的牺牲者,邓爸爸、邓妈妈只要钱,不顾孩子前途的说法,其实是无中生有的猜测!批评的人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生存法则,而一个非池中之物的少女,又岂是世俗的模式所能宥限的呢?邓妈妈说,邓丽君从小就很有主见,如果不是她自己愿意走这条路,光靠别人强迫、压榨,就算是再孝顺,也不可能高高兴兴走出成功的风光来,这是显而易见的。
邓丽君黯然离开学校,告别了制服与书包的日子,没有道别也没有欢送,只带走几个好友的祝福和老师的叮咛。步出金陵女中时,踽踽独行的单薄背影,让不少喜欢她的老师、同学为之鼻酸。但她的伤感是短暂的,因为一连串的演唱行程,满得让她来不及去咀嚼走出校门之后的失落感,她像往常一般带着笑容与自信,迎接属于她生命中的音符与旋律。1969年,邓丽君才十六岁,人们喜欢她清纯活泼的模样,在她快乐的说说唱唱、蹦蹦跳跳里,让人不自觉地打心底欢愉起来。
事实证明,日后她从未间断过高昂的学习情绪,除了自学之外,更到美国读大学、赴伦敦进修,成绩都不错,精通数种方言及多国语言的“才华”更为人所敬佩。在日本曾陪着她一起学日语的邓妈妈腼腆地微笑细数那段学习时光:“我们是一起到日本的,给她请了日本老师做一对一的会话教学,其实我也有老师,两人学习语言的起跑线本来是一样的,哪知道才三四天,她就敢叽里呱啦地和邻居讲起话来!我在旁边听了好惊讶,从那以后,有依赖心嘛!我就越学越慢,她越学越快,到了真正需要和日本人接触的时候,她都可以直接和人家对话了!”我好奇地问:“那大约是多久呢?”邓妈妈笑着说:“我哪能记得有多久?但快得就像是她原来就懂日本话似的,我最高兴的是,有一次在等她开会的时候,一位先生向我鞠躬,好像是夸我把女儿教得很好,她的言谈遣词用句都是有教养的、受高等教育的人家才会用的话语。我心想,这哪是我教的呀!是她自个儿用功学来的呢!但是,光是要解释这句话我都说不好,想想算了,就微笑接受他的赞美啰!”我们都笑了,这是在数十次采访中,难得看到邓妈妈笑得那么开心。
有一名记者观察邓丽君的成功关键是:“敏锐、善感却不自怨自艾,能正面思考事情,并严格要求自我。”如果她的演唱生涯稍微爱慕名利,贪享虚荣浮华,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样难走的路,对自己有这样高的要求,而她的成就也可能一下子就成为泡影。但是,她给自己的定位不是唱唱小歌厅、跑跑秀场而已,她要唱就唱出让所有人都爱听的歌;她希望她的唱片能像小时候家中常转的唱盘一样,为多少个只有生活压力、没有娱乐的家庭带来轻松、带来纾解,那些隽永而抚慰人心的老歌,那些慷慨激昂而振奋人心的歌曲,那些大街小巷响起的流行音乐;她盼望唱片的普及带给人们好的视听生活,而不是只有少数有钱人才听得起的歌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