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终究,人们还是注意到了这一“大手笔”。面对一片质疑声,10多天过去了,当地政府始终没有对外公布环境评估报告,有关人士表示,等通航后自会给社会和公众一个正式的“交代”。于是,人们自然就有了猜疑:如果没有猫儿腻,为什么不堂堂正正出来走两步?
也难怪人们猜疑,这种藏着掖着的姿态,本就与环评的有关理念相悖。在环评程序中,专门设有向公众广而告之的环节,也设有公众听证环节,这些旨在公开的程序,本就是为了防止有些官员和部门只顾发展,不顾环境,将政绩留给自己,把后患扔给别人,或者以发展之名,伤害民众利益。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正如我们一再看到的那样,一些地方官员往往想法搞掂评估“专家”,然后把公开和听证环节当成形式走个过场。在他们的如意算盘里,以为绕过这些繁琐和容易节外生枝的环节,就能最快最省事地将项目推上马。然而也正如我们一再看到的那样,在信息越发多元透明、民意觉醒的今天,这样的算盘往往打错,在项目即将上马或已然上马后被发现,最终遭到民意的狙击。
一个项目能够带动发展、造福地方,这当然是决策合法性来源之一,但“程序正义”是合法性的另一条腿。
某些决策者或许习惯了“为民做主”、“替民做主”,但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上,不妨试试“让民做主”!
回到神农架机场的问题上来,不公布详细的环评报告,人们自然难以判断这“削峰填洞”的“壮举”是否会有问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公开”是环评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要因为图省事、怕惹麻烦就“婉拒”公开,这算盘就不该这么打。
中国青年报 (包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