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每天仔仔细细处理好眼前的每一个伤口,认认真真干好经手的每一件事。她用点点滴滴感动了无数的患者,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十佳护士”。
最近的一个工作日,记者又来到远郊的金山医院。身材纤细瘦弱的蔡蕴敏,抬头和记者招呼时,清秀的脸上泛出盈盈的笑容——在门诊室、病房里,她总是带着平和的微笑为病人换药。她是金山医院换药室的一名国际造口师,也是现今上海仍在临床第一线从事造口护理工作的七名国际造口师之一。
一封来自“天堂”的信
“造口”这个工作,就是为病人护理伤口直至痊愈。遇到伤口化脓不能收口的病人时,造口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医学界“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至理名言。
蔡蕴敏去年曾收到一封来自“天堂”的感谢信——
亲爱的蔡老师:
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去了天堂。我是个不幸的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遭遇灭顶之灾,可恶的病魔吞噬我的健康,曾经的我是那么愤怒、那么绝望!
谢谢你,蔡老师!在我经历无边灰暗的时候,你来到了我的身边。我身体上不断冒出的一个个伤口窦道,淌着脓水,发着恶臭,连我都无比厌恶我自己,而你不!我一直记得你弓着背弯着腰,仔细为我换药时的样子,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在我心灰意冷无比绝望的时候,你用无声的行动温暖着我,柔声细语地安慰,循循善诱地开导,尽管当时的我依然倔强或者冷漠,但在心里,我明白你的好,更感谢你给了我超越血亲的爱。
写信的小雪是不幸的,患上了一种假膜性粘液瘤,盆腔里面长了14—16厘米的瘤。2011年她碰到了蔡蕴敏。刚开始,小雪总是对蔡蕴敏说,市区大医院的医生怎么说的,不信任金山医院能够处理好她的伤口。蔡蕴敏告诉她,会尽量参考以前医生的意见,也请她试试我们医院处理的方式。
处理小雪不断渗出脓液的伤口,一个弯腰就是一个小时,累,就不说了。有一个星期,被当地病患尊称为蔡老师的蔡蕴敏在门诊没看到小雪,放不下心,一下班就找到小雪家。看到蔡老师,小雪哭着吐露了心声:“蔡老师,我想死,但我连爬到窗口的力气都没有了。”
蔡蕴敏决定上门换药。在以后的11个月里,蔡蕴敏本人上门换药84次,团队同事36次。加起来正好是“120”。风里雨里,晴暖严寒,120天走在乡间小道上,蔡蕴敏和她的同事们,诠释了救死扶伤的“120”的含义。
小雪的伤口一度得到控制,有一次她高兴地告诉蔡老师自己能起来洗头了。临终那一天,很晚了,小雪在医院里依然执着地要等蔡老师来帮她翻身。忙了一天刚停下来的蔡蕴敏回到休息室,一看单子上是小雪的名字,顾不上劳累就赶去了,当天夜里,小雪走了。
第二天,蔡蕴敏得悉小雪走了,她庆幸地说:昨天如果我不去,我会后悔的。是的,蔡蕴敏最后一次去了,小雪是带着人间的温暖离去的,小雪的家人更是满怀感激,在小雪患病的日子里,小雪最听这位非亲非故的蔡老师的话。
为拯救生命和抚慰一个濒临死亡的姑娘的心灵,蔡蕴敏感动了无数人。蔡蕴敏却对记者这样说:“我最感动的是我们这个团队,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像小雪的父母这样朴实的老百姓每次对我们都是千恩万谢的,才真的让人感动。”
医患关系如同亲人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紧张对立的医患关系。在蔡蕴敏同事那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视频——
那是一位农村智障老妈妈。送到医院时,蔡蕴敏打开伤口时,只见密密麻麻爬满了正在蠕动的蛆虫,新来的年轻护士见状,吓得把手中的药瓶都掉在地上了。一时,换药室里鸦雀无声,只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冲人鼻翼。
蔡蕴敏镇定一下后对旁边的护士轻声说:“不要叫,你们叫,我也会害怕的。”她迅速取出镊子,伏在老人身边,在相距10厘米的距离,恶臭袭来,别说蔡蕴敏的承受,就是连走廊里经过的人都嗅到了。戴着三层口罩,蔡蕴敏小心翼翼为老人清理伤口,1条、2条、3条……一共捉出了66条蛆虫。
那天,正好有实习护士来,摄下了这一段视频,但是,蔡蕴敏说她宁愿去做,也不想去看这个录像。对此,蔡蕴敏解释,病人家属把患者送到金山医院来,我就有这个责任为她服务。如果还碰到这样的病人,我还会去做。
把病人当作亲人,这是口号。现实中的蔡蕴敏却做到了。从金山廊下过来的农家女夏珍美护士,说起自己的老师蔡蕴敏非常动情:蔡老师总是从病人的想法出发,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使医患关系变成了亲人关系。
小夏举了个例子。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中年丧妻,孩子不在身边,独居,行动又不便。有一次换药,袜子掉了,他无意中说了一句:“哎呀,我的脚有半年没洗了。”蔡老师听了,叫小夏去打来热水,然后就为病人洗脚,帮他搓掉污垢、剪掉死皮。
儿时记忆成人生选择
蔡蕴敏出身于金山张堰桑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一直奔走在医院和乡村卫生院之间。十四五岁时,弟弟又得了习惯性骨折,家里大人忙走不开,都是她陪着弟弟去医院的。而家里老人住院,也是她去陪伴的。说到这些,她说那时就算被医生针打得很疼的时候,还是喜欢“穿白大褂”的。
蔡蕴敏中学毕业报考了金山卫校。1987年她来到金山医院。2008年,蔡蕴敏被医院举荐去学习造口师,这个专业很苦,第一次考试根本来不及做,不是做不出,而是知道怎么做来不及写出来。当初的感觉就是想把笔扔了,一万块钱学费自己出算了。拿到毕业证书时,有一位同学瘦了13斤,还有一位同学当场嚎啕大哭。
回想当初,蔡蕴敏一个一个地感谢她的恩师:杭州的启蒙老师胡宏鸯,中国第一位国际造口师、上海国际医疗中心的吴唯勤老师,还有长海医院的徐洪莲老师。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是她们给自己树立了榜样。她同样感谢那一个个病人,她说有机会为他们服务,才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现代社会,人是有很多选择机会。由于高超的技术,敬业的精神,蔡蕴敏吸引了周边甚至市区的许多患者慕名而来。2009年,北京一家猎头公司请她去一家知名欧洲公司。后来几乎每年都有前来“挖人”的,其中还有一家美国的非常著名的公司,开出优厚条件,还说她一旦答应就送她出国进修。
说到会否从这家条件一般的郊区医院“跳槽”,蔡蕴敏却非常坦率:“老实说,第一次我也是有点心动的。幸亏两天前院党委书记陈刚找过我谈话,院里要为我专门成立一个护理组,并允诺需要什么医院都会支持。我是认真考虑了两天,一周后才答复的。”
“我很平凡,但很幸运,”她说,“我的老师曾经问我,你到外面去干什么?你在这里又能干什么?我想清楚了,现在,我是离不开金山医院了,这里需要我,病人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