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饭店吃饭,往往是还没打开菜谱,服务员小姐就迫不及待地问:先生,来条什么鱼?上海人吃饭,鱼是不可少的,但吃什么鱼大有讲究,如果来一条东星斑,买单辰光难免心惊肉跳。务实的上海人与朋友小酌,一般都选一条价廉物美的鱼,比如多宝鱼、笋壳鱼,鳜鱼也是选项之一,可醋椒可糖醋可松鼠,如果请贵客吃饭,那么就会选一条鲥鱼。
鲥鱼素有“鱼中之王”的美称,是江鲜名肴之一,与魛鱼和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即使在大闸蟹满地爬的“那时候”,鲥鱼也不是容易吃到的。记得小时候也就吃过那么几次,场面相当隆重,妈妈还会不失时机地讲讲巧媳妇如何将鱼鳞用丝线一片片串起来,将网油垫在鱼身下面蒸熟后孝敬公婆的故事。这种故事放在今天,小青年马上就要吐槽。不过,回想一下小时候吃的鲥鱼,绝对是天下至味,网油渗进鱼肉中,腴美无比,连透明的鱼鳞都可以吃。最后,盆底的那点汤汁也不肯放弃,拌饭吃,一脸幸福。不过当时菜场里好像没有鲥鱼供应,全靠亲戚朋友从南京、镇江带来,银光闪闪的鳞片,一直闪烁在童年的记忆深处。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餐饮业发展迅猛,黄河路几乎一夜之间成了闻名全球的美食街,而小南国里的古法蒸鲥鱼,则是客人交口赞誉的招牌菜。我也是每去必点。从超市里买来的鲥鱼,再精工细作,就是达不到小南国的口感,看来食材本身的新鲜度,还有火候及“古法”的卤汁都是一条鲥鱼成为招牌菜的要素。
大家知道,美味的鱼类都比较娇贵,鲥鱼也如此,出水即死。上世纪八十年代,鲥鱼已告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好在全球最大的长江珍稀鱼类养殖企业中洋集团从1993年起,致力于长江珍稀鱼类的繁育、放流、保护和开发,通过全程模拟自然洄游生态,成功养殖了鲥鱼、刀鱼、鲟鱼、鳄鱼、娃娃鱼、胭脂鱼、松江鲈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于是鲥鱼又重返餐桌。
上周与朋友去佳木斯路上小南国花园酒店吃饭,适逢夏至,鲥鱼当是首选。这条鱼以古法加工后上桌,双鳍“飞翔”,说明鱼的新鲜度很高。从服务员口中得知,小南国的鲥鱼正是中洋集团提供的。与以往常用的缅甸鲥鱼不同,长江鲥鱼有三层,第一层鱼鳞闪闪发光,入口即化,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滋养有好处。第二层是鱼鳞下面的灰色肉质层,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第三层为白色鱼肉,鱼肉细腻且蛋白质丰富。
再说加工方法,有太雕蒸和古法蒸两种,我本人比较倾向古法蒸,以江浙传统酱油水为基础调料,通过调用咸鲜味更加突出长江鲥鱼的新鲜肥嫩。太雕蒸,是使用咸亨酒家的太雕酒,再兑入少许加饭酒和善酿酒,不但可保持鲥鱼的肉质细嫩,还能借助酒香将鲥鱼的肥美鲜嫩提升至极致。
苏东坡也是鲥鱼粉丝,有诗为证:“芽姜紫醋炙鲥鱼,此种风味胜鲈鱼。”芽姜、紫醋,这两种调味品现在也不难得,但要享受古早味,看来也须古法。苏东坡没说,我们就不好瞎猜这个“炙”究竟是如何操作的,若真是放在火上烤,那鱼鳞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