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刷新百年纪录
上海今年7月成为“史上最热”,徐家汇站的极端最高气温已两度3日创建站141年以来的新高(7月26日和8月6日均冲到了40.6℃,8月7日达40.8℃)。
在上海的气象史上,1934年的夏天是公认的热。丰子恺的画作可兹为证——画面中的京杭大运河都干涸了,桐乡市民晚上在运河河床上乘凉。1934年曾出现过连续10天高于37℃的酷暑天气,但今年截至昨天已连续10天高于38℃。不过,“当年徐家汇气象站周围多是农田,不像现在高楼林立,1934年的高温是‘实打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能比今年更热。”沈愈说。
上海夏天正在变长
昨天的最高气温(40.2℃)虽然没有前天(40.8℃)高,但高温红色预警悬挂的时间却更长——早上7时55分发布,直到晚上8时50分才撤销,昨晚8时本市气温仍在35℃以上。主讲嘉宾、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戴建华说,这和昨天海上东风的“迟到”有关。“春季到秋末,海上来的东风比陆地温度低,属冷气团。前天下午一两点钟,东风就吹进来了,所以气温降得相对早些。但昨天陆地上的偏西风强盛,海上东风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吹进来。”
沈愈介绍说,在申城有气象记录的141年里,有三段明显的增温期,分别为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
气象资料还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入夏提前了,入秋推迟了,夏季的长度明显增加了。上海气象史上的六、七、八、九月份,最多的高温天数分别是8天(1925年)、25天(2013年)、25天(1994年)和7天(1947年、1995年)。
“祸首”大气环流异常
“今年夏天创纪录的热,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原因。副热带高压稳定地偏北偏西,我国江南便在其牢牢控制之下;南亚高压又偏强偏东——这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少、其冷源向热源的转换提前有关,导致东亚热带系统势力偏强。”沈愈分析说,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今年申城入梅出梅都比较早,盛夏季节也来得较早;今年的台风偏少偏南,鲜有影响上海的;“霸占”申城的持续高温形成累积效应,就好比“恶性循环”。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这种气象灾害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不止一个读者在昨晚的新民科学咖啡馆提出,应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戴建华表示,上海目前有完备的气象要素资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参考。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