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器官捐献、移植工作的进展如何?本报记者今天上午分别采访了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和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中山医院肝脏外科主任樊嘉教授。
近2000人登记捐献
马强指出,自去年12月成立上海市器官捐献办公室、同时宣布启动本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相关工作推进有序。申城目前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器官捐献登录分配系统,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上海也出现了一些“捐献-移植”的案例,因匹配关系或其他一些特殊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但系统的运行机制还是得到了验证。
“我们的器官捐献、分配工作非常注重公平性和科学性问题,希望通过努力而扎实的推进,使得器官捐献逐步为市民所认识、所接受。”他强调说,全市17家允许开展器官捐献(包括11家目前已获准的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正分期分批接受国家、上海市两级的专门培训。承担具体组织工作的上海市红十字会,也对本市的相关规章、流程作了反复设计与考证。各区(县)红十字会机构也全面开始受理市民的器官捐献登记工作。
马强首次披露说,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近2000人登记捐献器官。市红十字会还在人道救助基金下,新设立了一个“人体器官捐献专项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对捐献者的困难救助及开展相关工作需要。
移植手术数量下降
作为一名肝移植专家,樊嘉教授对于我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即将正式上线运行表示期待。他说,这是个好消息,符合国际规范和成功先例。所获器官应该优先用于哪个患者,不应由开展移植的医院“各自为准”。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将对登记上传的需移植患者资料进行评分,以病情、伦理等多项要求作出“排序”,以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樊嘉介绍说,以他所在中山医院已开展的肝脏、肾脏、心脏移植来看,每年能够承担的移植手术量在400台左右。其他如仁济、长征、市一、瑞金等医院,每年的移植手术量,也都在200台以上。而实际需要移植并长时间“等待”手术的患者,更是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受限于供体数量,近年来,全国所有医院的移植手术量都有下降。
目前,申城各获准开展器官移植医院参与“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协调的工作人员,均已参加过至少一次专门培训。以中山医院为例,每个相关科室都指定有1-2名专门的协调员,医院方面还安排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软件、硬件准备正逐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