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
大人睡觉小儿玩闹
相比有些地方地铁对“纳凉族”说“不”,上海地铁对此则更多包容。不过,据网友@漠漠叽叽喳抱怨:“4号线杨树浦路站,靠近全家便利的这边站厅,有好多纳凉的。褥子、席子都铺上了。那些大娃带着小娃横冲直撞,自动扶梯爬上攀下。下班高峰,请你们管管好吗!”此外,9号线星中路、7号线场中路等站点,也是网友吐槽的热点。
记者昨日午后实地求证,亲眼目睹了在杨树浦路地铁站的2号出口的“铺盖大军”:男男女女、拖儿带女,有不少一大家子午睡正酣。行色匆匆的“地铁客”陆小姐对此颇有微词:“最怕就是有些大人睡沉了但小孩又睡不着觉,打打闹闹把自动扶梯当滑滑梯,上次差点撞到来乘地铁的老人。”而在9号线星中路站,从地铁入口到站厅内的短短几十米过道,两旁完全被“联席”的“纳凉族”占据,有的睡觉、有的打牌、还有的织毛衣,经过时还免不得要接受一路的注目礼。
对此,上海地铁运营方表示:申城持续高温,作为公共设施之一的地铁站不会阻止市民进站乘凉。但地铁站毕竟是公共交通设施,呼吁各位“纳凉族”且听站方管理。按照《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禁止赤脚、赤膊、油污衣裤者等衣冠不整以及携带宠物者入内。
图书馆
地上残留饭渣菜汁
酷暑闻书香。今夏图书馆、书城等众多冷气开放的文化场所也成为“纳凉族”的最爱。记者昨日中午来到前程路上的浦东图书馆,因其下午一时才开馆,众多大读者、小读者早早地等在了正门口。
然而,开馆后的有些场景却不那么赏心悦目。在一处角落,有人像身处自家客厅,和孩子一起倒在沙发上酣睡。在另一处公共阅读区,一阵激烈的“欧巴江南style”铃声乍起,连旁边趴在桌上打盹的少女也被吓得跳了起来。不过,高二学生小曹似乎早已习惯:“今年我来图书馆都一夏天了,像这样突然的手机响,都‘听怪不怪’了。”
在普陀区图书馆新馆,全新的儿童玩具图书馆颇为有趣,吸引了不少家长带孩子同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记者等电梯时就看到,在等候区域的地上,残留着菜汁、饭渣的痕迹。图书馆方面承认,对图书馆来说,“乘凉”需求确实吸引了很多平时不大到图书馆来的人进场,大多数人也晓得不能带进食品、饮料,但有的人就是想侥幸和管理员玩“躲猫猫”。
大商场
样板床上卿卿我我
以“体验式购物”为卖点的宜家,一直被人视为“魔都噶三糊”的好地方,而今夏更成了“纳凉族”的“避暑山庄”。记者上周末在现场发现,沙发区、卧具区甚至儿童区,但凡能坐能躺能睡的地方,几乎都是不文明现象的“重灾区”。
在沙发区,一个红脸汉子一冲进来就直接脱鞋,然后一屁股把自己扔进懒人沙发里,一时间汗气和脚气味道浓烈;同来的小伙子稍许文明一点,他虽然没脱鞋,却也从包里先拧可乐,一口气直着脖子猛灌,可乐水沿着手臂滴到了白色沙发。在卧具区,有小情侣头靠头躺在样板床上,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还不忘卿卿我我;在儿童区,一位辣妈和宝宝翻滚嬉闹,玩得不亦乐乎,只可惜裙下春光乍泄。对此,商场方面也感到为难,一方面既希望有人气,另一方面对不文明现象的劝阻又收效甚微。
连续酷暑天,善待“纳凉族”,这是一个考验公共场所胸怀与公德的命题。对此,市文明办巡视员陈振民指出,出外纳凉既要遵守社会规则,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从管理方角度而言,也要和更多市民沟通好,在开放纳凉的同时,有规则、有明示、有宣传。
本报记者 胡晓晶 志愿者 丁明玮 袁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