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着装千篇一律,南京路、淮海路上是一片“蓝海洋”。不过,和“文革”时期相比,情况已经有了改变。当时拍结婚照已不时兴戴一个大像章,手执“红宝书”了。
一天,淮海中路人民照相馆的特级摄影师殷孟珍老师特地打电话给我,说“可以来拍婚纱照了”,因为那天恰巧有一套新的婚纱服刚刚送到。殷孟珍老师与我相熟,知道我正准备结婚,要拍结婚照。
未婚妻最爱干净,我立马给她打电话,要她向车间主任请半天“补休”。
一个小时的光景,我们已经在人民照相馆的化妆室了。殷老师的女助手为未婚妻化妆,男助手为我戴上领带——已是而立之年的我,第一次知道领带是何物!我们拍的是那种4×6的单张片,价格不菲,这就要求摄影师有很高的成功率。殷老师摄影技术十分出色,和顾客有几分钟的沟通交谈,就能琢磨出怎样的角度、怎样的用光才能表现顾客的神态,完成一张出色的照片。
我们18平方米的婚房因此有了一张殷老师定格在1980年的婚纱照,这在当时是一件奢侈品,亲朋友好看到照片无不啧啧称赞。
后来儿子出世了。在襁褓中,他妈就让他看我们的婚纱照,让他学着认人。久而久之显出了效果,在他哭闹时,我们就抱他去看照片,他立刻就安静下来,瞪大了眼睛看妈妈漂亮的衣裳,爸爸红色的领带……
前不久儿子在美国结婚了。他和我谈起拍婚纱照的安排。他和儿媳在南加州,那边有海滩,有亚热带的树林,也有好天气,是拍户外婚纱照的好地方。想不到儿子问我:“人民照相馆还在吗?”我一时真答不上来,只知道人民照相馆从淮海路上消失少说也有十几年了。幸好我有殷老师的电话,她已退休多年。电话那边传来殷老师爽朗的声音:“现在时兴韩流、日流什么的,背上相机就自称摄影家了,拍照就像吃快餐。”好消息是“人民”还在,她告诉我,几经周折,现在人民照相馆搬到了巨鹿路的一条弄堂里。
那天我去探寻,果然在一条石库门弄堂里见到了“人民”,有点感叹:这家照相馆有近八十年历史啊!
“人民”的黄经理让我看了摄影棚和满满一房间的婚纱礼服,倒也蛮像样的。我们定了日期,更令人鼓舞的是殷老师也答应亲自到场。她刚从美国旅游回来,七十几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十分的好,可是到了摄影棚,她好像又变成了年轻人,和三十几年前一样投入在摄影创作的快乐之中。在高科技、数码相机时代,殷老师还是一丝不苟。当年人民照相馆的招牌特色是深色背景的低调照,她依然是拍一张成功一张。
摄影棚内拍完了,殷老师又让儿媳穿上红色的旗袍,儿子穿上绛紫色的中装,来到弄堂里拍实景。深灰色的砖墙、石库门的屋檐,凹凸不平的水门汀地,时光仿佛倒流了八十年,回到了张爱玲小说的年代,再现了钱锺书《围城》的情节……
“人民”和我们家有缘,在“蓝海洋”时期赋予我们时尚,在“快餐”盛行的今天,又让新一代更珍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