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天先生临终前最后一条微博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因为有某些特殊的因素。让我们先来重读一下这条微博:
“住院半年,得以看完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春秋战国人性张扬,思想活跃,智慧绽放,天才辈出。这样的时代中国唯一,世界唯一。在此基础之上诞生的大秦王朝,岂能用简单一句暴政来概括。现在谈起中华文化传统便是孔儒,似太简单。这部小说未评上茅盾奖,甚为遗憾。”
我记住了这条微博的核心内容,是因为微博谈的是对孙皓晖先生长篇小说《大秦帝国》的看法。众所周知,这部小说迄今在学界仍存在评价截然不同的争议。在它11卷本全部推出时,《文学报》阅读专刊曾一次性用16个版摘刊其部分章节并作介绍。其后又曾刊发观点完全对立的评论文章,既有“高度评价”,也有“全面否定”。对其“全面否定”者的主要观点是:秦始皇是历史上的“暴君”,这部小说如此“歌颂暴君”是反现代文明的。面对如此对立的评价,也曾有人问我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我皆表示,由于这部小说长达500多万字、共有11卷,因时间关系我仅仅读完两卷,岂可贸然对整部作品下定评式的判断?我只能仅就我已经读过的两卷发表观感:这是一部气势恢弘、文字典雅、故事非常吸引人的优秀小说,虽然我只读完两卷,但我一直有想继续抽时间把它读完的欲望……几个月前,有一位文学圈外人,但业余时间狂读小说的友人,问我有什么好小说可看?我向他推荐了《大秦帝国》,不久,他来电说看完了,并称“非常好看,现在难得找到这样的好小说。”这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读后感。
那么,如果我们未看小说,仅仅看评论,谁的评论更客观、可信?我曾经问一位对《大秦帝国》持激烈否定态度的我很尊敬的老学者,“您把这部小说读完了么?”他坦言,“只读了一半。”并认为,“没有必要全部读完。”我没有与他再交流下去。因为,对一部未全部读完的作品作全面评价,显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不管你的观点是如何前沿、现代,其学术观点的可信度必然要大大降低。相比较而言,我更认同赵长天先生那条简短的微博所表达的观点,因为赵先生在身患重疾期间,一字一句读完了全部作品,他的感受是建立在扎实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的;其二,赵先生的艺术感觉和眼光,不在某些专业评论家之下。我多次听过他在一些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他是一位非常有见地的编辑和作家;其三,他与作者、出版社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纠葛,不会因外在因素而说违心话。
赵先生在微博的最后一句说:“这部小说未评上茅盾奖,甚为遗憾。”一个文学奖,无论其影响有多大,规格有多高,都不会成为维持一部作品生命力长盛不衰的“神药”。《大秦帝国》与某些获茅奖的小说比,谁能持久驻足于读者的阅读视野,就让时间来检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