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斌先生从少年时代便热爱文学,读书和写作是他毕生的爱好。写了几十年,终于可以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选,这对于他,当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本散文选,是他对岁月的回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生活和理想对作者的回报。
徐亚斌先生的散文,文字朴素,感情真挚,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共鸣。他写故乡崇明岛的篇章,写父母亲情的文字,尤其动人。作者的情感沉浸在文字中,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节和感受,表达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譬如《芦苇情思》《故乡的牛》《父亲和烟的记忆》《怀念母亲》等篇章,都是让人读了难以忘怀的作品。这本选集中的文字,除了写故乡和亲情,还有不少其他题材的作品。让人感觉可贵的,是文中的诚实态度和真知灼见。
散文应该是表现作者真性情的文字,虚情假意是散文的天敌。读徐亚斌的散文,我窥见了他的人生屐痕,也了解了他的性格品行。我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真诚和纯朴。徐亚斌比我小几岁,“文革”中,我到崇明岛“插队落户”时,他还是岛上农家的一个中学生。我和他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是1976年崇明岛上的一次文学活动。我和他并没有交谈,之后也没有交往,我的记忆中没有他的影子。但这次见面,却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以至于三十多年过去,在他编选出版自己的散文集时,想方设法找到我,并执意要请我为他作序。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读徐亚斌的书稿时,我很自然地想起自己出第一本散文集时的情景。我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是在三十年前。第一次出书,心情有点激动。那时,出书是一件大事情。我在这本散文集的后记中曾这样写:“出色的散文,除了优美、凝练、富有个性的语言,最要紧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从生活出发,必须真实,靠编故事,靠凭空想象绝不可能写出好散文;二是必须抒发真情,虚情假意,是为人的大忌,也是为文的大忌,只有真诚的歌唱,才可能打动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也许,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着的。”当年的看法,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我将年轻时代对散文的看法抄录在此,和亚斌先生共勉,也是对他未来写作的一种期许。
本文为徐亚斌散文集《父亲和烟的记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