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希望工程义务讲师团”的老师们来说,今年的教师节特别值得纪念。18年前的教师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中心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期希望小学教师培训班,培训了52名来自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随后,一期又一期,这个培训做了18年,今年已办到300期,总计培训乡村教师77400名。
目前,这个讲师团有300名成员,其中80%来自上海,他们中有特级教师、“上海十佳青年校长”,也有退休教授、学校骨干……有的特别忙,有的上了年纪,有的身体不好,可一听到希望工程召唤,就都来了。一位老师道出心声:“不觉得是奉献和付出,而是一种荣幸。”
要为“泥孩子”做点事
朱纪华、吴金瑜和蒋水清3位,算得上讲师团老中青三代的代表。朱纪华,64岁,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原干训部主任,介入培训项目最早,是主要课程设计者之一;吴金瑜,1962年生人,上海交大二附中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蒋水清是“70后”,金山区山阳中学校长。
说起来,讲师团的成员,大多与希望工程有些渊源,心里早有“希望”情结。
1990年,41岁的朱纪华在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当老师,看到一张希望工程海报,“泥桌子,泥椅子,上面坐了一个泥孩子”,简单的画面和简短的描述,给他带来深深的震撼,“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做点什么。”于是,他头一次发起募捐,并带头捐出半个月工资。1995年,希望工程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启动,办公室设在上海,合作单位找的就是他当时所在的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他二话没说,投身其中。
吴金瑜与希望工程结缘于10年前:他的老师对他说:“等我退休了,我要用我的毕生积蓄建一所希望小学。”不幸的是,老师刚退休半年,便带着遗憾去世了。他记下了老师的心愿。2003年,当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龚珮珮找到他参与这个项目时,他一口答应:“不是愿不愿意,而是非常希望来!”
讲台上的“无胆英雄”
在这些名师心里,不给钱的“希望工程”永远有优先权。为了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他们愿意啃干粮,坐破车,冒风险,不怕吃苦受累。
采访中,3位老师争着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那天,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正在陕西省洋县上课,突然间地动山摇,灾难降临。那一堂课,没有上完。第二年,贾老师再次来到洋县,说:“我还债来了。”那次送教后没多久,他就进医院动了大手术。
杨浦小学老校长张治患有糖尿病,一天由于备课到凌晨太累了,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劝他不要上了,可他仍坚持着上完了课。在老师们看来,完整地上好一堂课,是最基本、最崇高的义务。
义务讲师团中,退休教师占三分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的彭文山教授被称为“无胆英雄”,因为她胆囊切除后还没拆线就站到了讲台上。朱纪华是大孝子,每逢培训开课他一期不落,上完课先骑着自行车赶去给母亲做好晚饭,再赶回来批改作业。师资培训中心教务主任顾志鸣,妻子卧病在床,开课时同样随叫随到。龚珮珮是希望工程教师培训项目各项制度和培训设置的设计者,每一期培训,学员们来时叫她“龚老师”,走时全都改口叫“妈妈”。
不吃请和县长“吵架”
讲师团里有不少上海女教师,平时衣着不马虎、生活讲品位,可吃起苦来一点也不含糊。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到山区送教,住四面透风的房子,搭破旧的小面包车一路颠簸,全无抱怨。2007年,蒋水清到甘肃送教,每天讲到喉咙发不出声;2009年到四川北川送教,回来后发了半年荨麻疹。
(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送教路险难行,许多老师都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2007年,讲师团一支队伍去四川阿坝,漆黑的夜里车在崎岖的山路整整爬了6个小时,大家紧张得都不敢睡觉。去年暑假去四川会理,大雨滂沱,车在前面开,泥石流在后面追,司机都吓得魂飞魄散……
每次送教下乡,老师们从不接受宴请,都吃工作餐,也顾不上去看名胜风景,为此不知和多少县委书记县长“吵过架”。
改变当地教育理念
希望工程乡村教师培训计划目前每年培训30至40期,送教6至8次,每次培训一星期左右。老师们都想把这时间用到极致。
有一期学员们刚到上海时,连抽水马桶都没见过,还以为那是洗脚冲水的。朱纪华知道后,觉得只在教室里学不行,要让他们更多感受现代文明。于是组成考察小组,让学员们“阅读上海”。
培训班要求学员改变生活陋习,注重个人卫生,学会在食堂里排队买饭……培训班的理念是“培训一个人,带动一大片”,乡村教师们回到乡村,培养的好习惯能影响一批又一批人。2007年,四川汶川一个身有残疾的校长在上海培训时,学会了做广播操,回去后他便开始要求全体教工每天做广播操,锻炼身体。
2007年,蒋水清到甘肃天水市寿安县千户乡送教。那是她第一次外出送教,到了现场发现,60多个男校长抽着烟坐在教室里,她有点发懵。讲了没一会,她发现准备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完全不符合当地情况,她讲的是教育管理,可那里没有工会,没有少先队,校长基本没有教育管理意识。她当机立断,将原定两天的开大会式讲座改成蹲点式带教,带着校长们从进校门应该怎么管讲起,上课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整整一个星期浸入式培训,令校长们受益匪浅。可蒋水清依然在反思,一个星期能带给他们什么?于是她留下了联系方式,几年来持续跟进。“可以说,现在当地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她准备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别的地区去。
吴金瑜总是鼓励乡村教师不要自卑,要相信当地教育中存在合理的部分。他认为,只有老师自尊自爱,才能教会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这才是乡村教师培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