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回了一次老家。家乡的山上有座牌坊,从我记事时就立在那里了。家里有这样的老照片,三四岁的我被父母带着在牌坊下拍照。依稀还记得拍这张照片那天我是被带着去山上玩了。印象深的倒是小学时,年级里组织去山上春游,牌坊下面有卖小吃的摊头,卖一毛两毛的零食,再贵一点,同学们就要凑钱买了分着吃……
总之,与这座牌坊有关的回忆是不少的。但从小只将这牌坊当成一个“景点”。知道它很古老,大概已在这存在了几百年,应该还将继续在这里百年千年。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理所当然。这次回家,我才知道,这牌坊并非一直立在这里。
“它是很多年前从别的地方搬来的。”我妈知道其中周折。是她年轻时候的事,80年代初,此地兴修旅游景区,将牌坊从别的地方移来。花钱购入还是国家资源调配?再具体的她也不知道了。可以去问谁?当初旅游资源是国有,后来一度改革搞活都承包出去,再后来闹出纠纷,如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所在。谁也不知道可以去问谁。但老百姓还是一样享受着祖辈留下来的风景。若问这座牌坊:你属于谁?它也不会有回答。它和大山已是一体,属于大地自然,属于宇宙。
其实它本是有主人的——小的时候不懂。很多年离家也没有机会细看。这次回家我因起了兴趣,花时间细读牌坊上的铭文,读出了它的故事。
每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大同小异。这一座,是这样的:
民女黎氏,自小乖巧,敬爱双亲,手足和睦。二八年华,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婚嫁。婚后安居乐业,不久怀胎待孕。怎料夫突然因病亡故,家中骤然只余她与一个遗腹子。收拾悲痛,成为寡母的她,凭借己力,独身养育孤儿。不仅再未婚嫁,余生亦再未和男人说过一句话。好在儿不负母恩,寒窗苦读,终功成名就。寡母孤儿的故事传遍四方乡里。皇帝圣旨御赐寡母贞节牌坊一座。但母已积劳成疾,不久即亡……
一个百般滋味的故事。朝代更迭、物换星移。主人公与当时风气都成了昨夜星辰。一座牌坊锁住一个女人的一生。被感动——是因坚持。并非古代女子就个个坚贞。不然也不需特别立出牌坊。古代并不是没有潘金莲。一时忠贞不算稀缺,坚持一生,一辈子,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不好过……守望一生,在哪朝哪代都成了传奇。坚守的背后是盼望、是隐忍、是信仰。在哪朝哪代都是珍贵。
当然,哪朝哪代也有“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不然也流传不出“又要×××又要立牌坊”这句话。不期然居然站在牌坊下想起这一出,顿时大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