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淮海路,最有韵味的是它的西段,最好的季节是深秋,满地的落叶还来不及清扫,人行道上,枯黄的树叶在脚下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淮海路的情趣和品位,沉淀进了上海人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它的一些有情调、有特色的小店铺也沉淀在我的记忆中。
在离华亭路不远处的淮海路上曾经有一家“游禄渔猎商店”(在新康花园对面,现为“三枪”内衣专卖店),专售鱼钩、猎枪、气枪之类,橱窗布置很有特色,展示了整张老虎皮的标本,老虎头被两根黑色的松木撑起,对着窗外“虎视眈眈”,厨窗另侧是一把猎枪瞄准虎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玩气枪还比较普遍,1958年大扫四害时风行用气枪打麻雀,马路边有气枪摊,一角钱打两枪,打中靶心摊主再加一枪。我小学时有一同学,是纨绔子弟,在“游禄”买了一把气枪带到学校,老师上算术课在黑板上写的“0”竟被他当靶子用枪射击,结果,枪法不准打到老师的手臂膀,这位同学当即被校方开除。
在那个政治运动频繁、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游禄”居然能惨淡经营,直至“文革”开始终被红卫兵勒令停业。往西走,淮海路、吴兴路口有过一家“南洋种植园”,店的门面用长的竹片做装饰,漆成绿色,和橱窗内的商品如五针松、棕竹、龟背等相映成趣。“南洋种植园”五个红色的正楷大字在绿色的竹片上非常夺人眼球。店左面是上海交响乐团的正门(现在正门已迁至湖南路),右边是空军招待所(现为南鹰饭店)的长达一百多米的白色砖墙。盛夏时,每每走过“种植园”总会感到丝丝凉意。
当年,摆盆景、赏鲜花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种植园”的生意当然难以为继,六十年代初就悄然歇业。近年来,种植园的旧址开过证券公司、“避风塘”茶室等,现在是一家按摩店。人们揣想:如果这家“绿色环保”商店能重返淮海路该有多好啊!
再往西行,淮海中路1854号、武康大楼半圆卷廊内原有一家叫“荣丰”的店,据我父亲说,该店在武康大楼甫建成时的1930年就开业了,向居住在周边的外国人供应肉肠、面包、奶酪等西式食品。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荣丰”买八角钱一夸脱(四分之一磅)的白塔牌白脱油,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看到营业员裹着棉衣,钻进店后的一个小房间里,诧异不已,原来,“荣丰”有一个颇大的店内冷库,在当时的上海,有这样配备的商店是屈指可数的。可惜的是,“荣丰”以及它的冷库也未能幸存下来,店的原址像走马灯似的更换了无数个商家,现在又被一家发廊“接管”了。
上世纪50年代,外国侨民纷纷离去,淮海路上出现了不少寄售、拍卖商店,如“淮国旧”、“万金记”(雁荡路口,专营旧照相机)以及华亭路口的“创新”(专营古董、摆件)等,与淮海路毗邻的华亭路、普安路还有马路商场,专售各种二手货的家居用品。记得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坐有轨电车去华亭路购得一只“蜡爬”,重25磅,用于家中地板打蜡后的拖刷。时至今日,这只“蜡爬”依然在“服役”。淮海路的老店铺,体面而又不张扬地经历了时光的磨洗,为一代代的上海人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