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莫使助学成晒穷
邝西曦
  邝西曦

  想申请助学金,递交贫困证明就可以了吗?竟然不是。近日,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经济困难生们要通过“比穷演讲”竞选助学金名额,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贫困家境和盘托出。这种“自揭伤疤”式的演讲,不仅严重伤害了贫困生的隐私权,更是对其尊严的漠视。

  助学金是为在校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贫困并非罪过,出身寒门不是个人能够决定和改变的,它不应成为一个标签,始终贴在经济困难生的身上。助学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公平,给予贫困生体贴式的关怀和帮助,心灵上的温暖和感动。发放助学金,不仅是经济上的扶贫,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助困。

  在认同助学金意义的基础上,再来看“上台比穷”这种选举方式,就不难发现其弊病。当众示“穷”,引得所有人来围观生活的窘迫,姑且不论迎来的是同情还是嘲讽,仅仅将个人隐私曝光在众人面前,就无疑是伤口上撒盐。这种选举方式,伤害了寒门子弟的自尊心,岂不是与助学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也许有人说,助学金的名额是有限的,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只能以牺牲贫困生尊严为代价,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进行“公平选举”。可是,贫困生的认定,理应基于规范的评定标准和严谨的核实调查,仅通过“晒穷演讲”的方式,根据“台下观众”的判断能力来选举投票,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值得怀疑。企图通过观看“比穷演讲”就得出“贫穷真相”,不仅是对贫困生的伤害,长此以往,恐怕会将严肃的助学金申请引上“表演”和“作秀”的歧途。

  在现代社会中,隐私权是最基本的人格权,亦是个人尊严的来源。贫困者不仅有物质和经济的需求,同时还渴望在精神上被平等尊重。如果社会通过暴露其隐私的方式呼唤怜悯与同情,并以近乎施舍的心态给予“嗟来之食”,那么,受助者的人格会遭到践踏,其尊严更是无从谈起。贫困者得到救助是一种权利,维护个人隐私也是一种权利。他们没有义务,为了获得一种权利而放弃别的权利;外人也没有资格,因为资助他们而剥夺其维护隐私的权利。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经济受助者心态敏感且脆弱,时常处于既自尊又自卑的双重心态,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往往比经济需求更为迫切。在助学仪式上,寒门子弟要统一亮相,对爱心人士感激涕零;在助学金评定中,贫困生名单被公之于众,以彰显学校的公平公正。一次次的“曝光”,对贫困者所剩无几的尊严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他们还未愈合的心灵创伤浇上又一泼冷水。

  请不要再为贫困者设置“接受资助”和“维护尊严”的单选题!我们可不可以,既有物质的资质,更有精神的资助;使大张旗鼓的公益,变为润物细无声的公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课内课外/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法律“长牙齿”是治污第一步
新与不新
英语降考分是否代表重要性降低
子曰
人不可“帽”相
莫使助学成晒穷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莫使助学成晒穷 2013-10-23 2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