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扩容 应运而生
发现优秀青年人才、激发青年原创能量,是艺术发展承上启下的规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当然应承担培育青年人才的责任。上届艺术节首次实行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推出了6部委约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国外艺术界人士和本地观众、媒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认为“扶青计划”虽为“雏形”,却耳目一新。“扶青计划”初试便好评如潮,但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却深知其中的“缺憾”:“委约作品有创意,却难免有小众倾向,作品仍缺乏生命力。”于是,艺术节向上海戏剧学院求助。院方经慎重酝酿和讨论,决定“开门办学”,动员上戏师生参与艺术节的这个活动,并调整了教学日程。于是,“青年艺术创想周”应运而生。
文教结合 连锁反应
对于上戏师生们来说,这是一次“文教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校门口到每个场地,都活跃着师生们的身影。无论是表演、展览,还是创意集市、草坪走秀、讲座对话,上戏师生都扮演着制作者、管理人、主讲者,甚至维持秩序、售票检票角色。用刘文国的话说:“演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体现,尤其是青年学生走出课堂参与送上门来的社会实践,无疑对他们将会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也如此,不仅上戏师生们用自己的艺术制作,体现了学习成果,连上音电子音乐周也加入进来,充实了“青年创想周”的内容。上海的艺术高校和高校的艺术专业师生参观之后,纷纷要求从明年起设立“分会场”,“滚雪球”连锁效应正在体现。因此,刘文国又在酝酿新规划:“如果上戏主会场以戏剧和综合艺术为主,上音就设立展示音乐创意的分会场,而视觉艺术学院则集中展示视觉创意。”
搭建桥梁 名家加入
事实上,上戏通过“青年创想周”探索“开门办学”,艺术节也在尝试“开门办节”。筹办期间,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闻讯后,仅报名的创意节目就达100多个。对于入选委约或邀约的创意,艺术节提供资金,让他们制作成形;还邀请谭盾、何训田、林兆华、田沁鑫、杨丽萍等名家,对每一部作品进行指导,甚至提出跨界搭配、融合创作的建议。《白鳍豚歌》的曲作者吴承昊年仅18岁,从未接受过作曲培训,但专家们对他创意中体现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视,进行了详细的专业辅导,最后的演出效果非常理想。年轻人的创意不免显得稚嫩和空洞,艺术节就为他们搭建与名家之间的桥梁,引导年轻人在实现创意时提高对正能量、价值观的认识。因此,连日来不断有来自各地的青年参观者在询问报名流程。刘文国高兴地说:“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构筑艺术人才金字塔的塔基,艺术节的‘筑巢引凤’功能正在得到充分体现。”
创造机会 天地广阔
报名今年“扶青计划”的作品,出自包括中国港、台地区在内的各地年轻人之手。显然,如能扩大规模,坚持举办,进一步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对上海的文化创意库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而艺术节并不局限于展现年轻人创意成果,还引来一批“拣珍珠的人”,促使作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这几天,在“扶青计划”委约和邀约作品演出时,参加论坛和交易会的各国嘉宾不仅在现场观看,还当场拍板邀请,《融》《陀螺》《对话》《白鳍豚歌》及《水生》等一批节目,都接到了国外艺术节和商业演出的邀约。韩国首尔演出交易会还提出要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将列为这个交易会的必选节目;台北艺术节也与“扶青计划”签订了节目双向交流计划。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