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白血病,实际上是几种疾病的总称,其中以急、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目前中国大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万到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约50%为成人患者。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血液科专家,就白血病中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讲解。
据血液科李军民教授介绍,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也就是俗称的“慢粒”,在我国成人中,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中国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较西方更年轻化,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45~50岁,而西方国家中位发病年龄67岁。多数白血病的确切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放射性照射(日本原子弹爆炸经历者发病率增高)等等。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脾脏肿大、疲倦、盗汗、体重减轻、腹部饱胀等症状,患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周励教授介绍,以往造血干细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CML的方法,但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干细胞移植的一线治疗地位受到挑战,再加上移植受限于供者有无、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中国的CML指南均指出甲磺酸伊马替尼成为CML治疗的首选一线方案。同时提出只要规范治疗、定期监测,部分患者有望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谈到“慢粒”患者的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王爱华教授说,监测对于CML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分子学即基因检测已成为CML最敏感、最严格的检测方法,而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分子学检测中常用的实验手段。PCR检测是能发现微小疾病残留的敏感方法并使患者回到通往理想治疗目标的轨道,定期PCR疗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可能的缓解或依从性问题,帮助优化治疗方案,且PCR检测方法非常简易。因此,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每隔3个月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这样才能知道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无停药的机会已达到治愈的目标。
据了解,时常有“慢粒”患者拿着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私人渠道购买的所谓“甲磺酸伊马替尼仿制药物”向医生咨询。就此李军民教授也提醒患者,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