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相约来到何康居住的小区采访。这里位于杨浦区四平路,是一个老式小区,6层楼的住宅楼何康住在4楼,二室一厅的房间三代同堂,空间虽不宽畅倒也整洁明亮。何康年近50岁,脸上带着憨憨的笑容,交谈中不乏幽默。记者问起帮助行动不便邻居的事,他淡淡地说“这些小事不值得提!”应记者要求,何康带记者来到他经常帮助的邻居吴佩芳家。
换季帮忙翻床铺被
吴佩芳住在另一幢楼的三楼,一室一厅收拾得干净温馨。得知记者来意,吴佩芳连声说:“阿康真是一个热心人!”吴佩芳介绍,她是何康姐姐的同学,多年前身患尿毒症,曾两次换肾,还患有股骨头坏死、痛风等病症,常年饱受疾病折磨,丧失劳动能力。“一些家务琐事对我来说都是难事。比如,每年换季需要调换床上的厚薄被褥,都是何康和他妻子李佳帮忙晾晒和铺垫。”吴佩芳说,她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如果没有何康夫妇帮忙,不敢想像日子会过得怎样。
周末陪同购物看病
吴佩芳告诉记者,每到周末,何康和妻子都会接她一同去大型超市逛逛,一是采买一周的生活用品,再是陪无力独自出门的她散散心,每当此时,何康不仅身兼车夫,还当搬运工。有时还要将体重近150斤的吴佩芳从三楼扶下搀上,一通忙活,身强体健的何康也常常一身汗水。
“我每月一次去长征医院复查都安排在周六,因为何康说这样方便他接送。”提起接送之事,吴佩芳说这是“老项目”:十几年前,她第一次换肾时,因治疗需要经常住在宝山的刘行卫生院,自己乘车往返一次要折腾半天。何康知道后,每次都是下班后开车接送她,有时忙得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往返一次回到家里已是深夜……
听着吴佩芳讲述的感激,何康只是憨笑着摆摆手说:“小事体小事体,都是举手之劳。”吴佩芳的话语质朴而真诚:“这么多年,何康帮了我多少,数都数不清,他的爱人也像亲姐妹一样关心我,经常晚饭后过来陪我聊天。何康不仅帮我,还照应其他邻居。他们的帮助让我体会到社会、人情的温暖,何康是我的好邻居,更是我心中共产党员的好形象。”
背出家门督促锻炼
离开吴佩芳家,记者来到另一位受助者周锡成的家。周锡成和何康同住一栋楼,他们是多年的老邻居。周锡成说,“阿康对我就像自己兄弟,他总是叫我老阿哥。”周锡成因疾病造成小脑失调,语言功能受损,行动能力丧失,祸不单行的是他爱人也身患重病。何康得知周锡成的情况,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休息天,何康出门买早点会给“老阿哥”带一份;吃好早饭再把“老阿哥”背出家门,督促他在小花园里做康复锻炼;出去买菜,知道“老阿哥”喜欢吃荤菜,会给他带只蹄髈回来;陪他去银行办事、跑腿买香烟等都是“常规动作”。周锡成吃力地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对记者说:“有阿康这样的邻居,是我的福气。”
妻子支持共同帮困
听着邻居们的肺腑之言,何康说得最多的是:小事体小事体,这是我应该做的,没啥好多讲的。记者了解下来,何康和父母同住,老父亲前几年中风,也需要照顾。说起家里,他感叹自己有位好妻子,帮他把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而且全力支持他帮助邻里,甚至和他一起行动。
社区募捐率先响应
何康家所在的五角场街道四平居委会的朱宝妹主任给记者介绍说,何康在社区是位人尽皆知的热心人,居委会的活动他都主动配合,每次社区募捐他都率先响应。何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和和美美,邻里之间也是和谐亲密。
方便客户关爱同事
何康是上海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售后服务部经理,遇到有特殊需要的客户,他会尽力提供人性化服务。比如公司规定饮用水水桶退押金需要客户到正广和公司总部办理,考虑到一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用户,他会安排上门退桶服务,贴心之举受到用户的称赞。对身边的同事,他也关爱有加。对患病的同事、生活困难的退休老职工,他经常上门关心,积极为他们申请补助或者带头募捐。
说起工作之余的助人行动,何康说自己真没觉得有啥值得宣扬的,工作中压力大,照应一下有困难的邻里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本报记者 刁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