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的奴隶(2)
石悦 杜雪
  ◆ 石悦 杜雪

  诱惑竞赛

  智能手机业者并没有多余的精力思考这些问题。《i成瘾》中总结了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够诱惑人使用的5大特征:它简便易用,是一种视听享受,提供众多选择,让沟通无压力,更重要的是,匿名而且安全。实际上,行业内的大小公司无一不正沿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 

  中国手机用户正在追求更大、更快、更智能的手机,他们甚至愿意为此多付出一倍的价格。但没人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趋势有增无减。中国去年销售了2亿部智能手机,但仍未普及,有消息说,明年4G的用户量将是个惊人的数字。 “智能手机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我们判断短视频将成为新的流行,但不确定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只能尽量去猜测它。”曾学忠说。 

  曾所在的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手机企业之一,以往的主流市场在“满足基本智能需求”的千元机,但最近他们悄悄改变了自己的定位,把主要市场定位到了2000元左右。例如他们推出的新款5.7英寸大屏手机,可以将屏幕分成两部分,一边用来观看视频,另一边用来与朋友讨论。 

  轰轰烈烈的讨好用户行动,正在中国手机厂商中像病毒一样传染着。例如,中国的另一家智能手机厂商OPPO,最近也推出了新款手机,它拥有夸张的外貌——一个可以前后旋转的摄像头和背部的触摸感应器,此外,相比于苹果iOS系统动辄数百项改进而言,它的系统还“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了4775项体验改进”。 

  有道笔记的负责人蒋炜航最近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他认为目前的界面太过繁杂,给用户带来困扰,让后者畏难而退。这样的修改在类似的公司是家常便饭,往往是团队中的某一个人,忽然怀疑用户会不喜欢现在的界面,大家就会像见到鬼一样跳起来,不吃不睡地掀起一轮翻天覆地的整改——尽管没人能肯定用户到底怎么想。 

  蒋的焦虑也是很多手机应用业者的焦虑——如何留住用户的眼球?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任何一款应用,都有一个类似的共性,即用户是有使用成本的,用得越久,要放弃它的代价就越高,这一点与手机用户的年龄、性别、背景无关。”蒋说。 

  他列举了一个例子,一位50岁的黑龙江公益组织负责人,把这家机构的所有办公文档全部分门别类存到了笔记里,以便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查看。“他对我说,他一天都离不开手机了。” 

  很难想象,这样的巨大变化,实际上只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发生。尚文,手机淘宝的负责人说,仅以淘宝的“双11”网购节为例,用户手机购物的占比从前年的很小份额,飙升到去年的占据1/4,他预计今年手机用户购物的比例将会超过传统的PC。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双11当晚,以往没有参加资格的他,第一次被请进集团的“战略指挥部”。 

  但让尚文焦虑的问题还有很多。集团的一位高管就抱怨说,用手机网购的流量让人吃不消,她上个月就因为流量超标,不得不为高达数千元的话费买单。这可以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解决,但另一个问题却让人头疼——不要和传统商场里的购买者相比,就算和PC上的用户相比,手机用户的注意力和耐心往往都少得可怜,他们往往在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吸引后,忘了本来要做什么。 

  尚文的同事,祝铭明和他的“火眼”团队负责解决后面这个问题。考虑到用户有限的耐心,他们开发出的语音识别功能,甚至可以让“我想找一件某某电影里某某穿的蓝色飞行茄克”这样的输入,得到精确的结果。而另一个项目则是摄像头识别功能,则可以让用户“扫到什么,就搜到什么”。 

  这只是开始。祝为iPhone 5s上的指纹传感器感到兴奋,他在家里做了一个长着八只脚、依靠手机上的芯片和传感器自主走动的“机器人”,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念书时研究人工智能的他说,“长远来看,机器必将产生真正的智能。想想看,那时会发生什么?” 

  问题的背面

  但还有一种可能,问题并非拥抱诱惑还是抗拒诱惑这样简单的二选一。 

  对于网民“菲宝”来说,智能手机很多时候更代表一种生活,一种今后的人生哲学。她已经3年没有工作了。如果用一个词来确切形容她的状态,那可能非“职业的手机网购者”莫属。之前从事船舶仪器仪表制造的她辞职后,开始了一次足迹踏遍全国的背包旅行。在旅行的闲暇时间,她选择了用网购来打发时间——她用手机在淘宝达成的交易高达上千次,不仅让自己成为一个“四黄钻买家”,还和200多个商户成了好友。 

  现在的“菲宝”以网购达人自居,并且还希望借此谋生。她创办了多个手机网络公共账号,自费奔波于各大电商的总部,用于和有同好的网购用户分享电子商务网站的动态,以及自己的购物心得。现在的她除了网购,还会每天花12小时甚至更多,用手机更新几十条消息分享,“淘宝(他们)不会为此付给我一分钱,”“菲宝”说,“但是我的粉丝们会愿意购买我的经验。” 

  另一个情况就像网民Dennis Chu。他并非一个重度的手机使用者,但在他的手机上,有150个应用。他甚至制作了一个专门讨论“应用”的手机应用程序,用于随时随地和朋友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他甚至认为这样的应用“集市”,可以取代谷歌或者苹果官方的应用市场,因为它更“自由”。 

  Phubbing

  这个词是由phone和snub合成而来。最初是由23岁的澳大利亚大学生Alex Haigh发起。2012年5月,在悉尼大学聚集了一批反对手机低头族的人,他们中有词汇学家、语音学家、诗人、作家、字谜高手、辩论赛冠军,他们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新词来促使人们放下手机,关注身边的人。这场运动首先席卷了澳大利亚本土,接着波及到北美和非洲南端,然后是巴西,再到整个中美地区,之后进入欧洲和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一年之内,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这个词。 

  关于智能手机成瘾的讨论,看起来更像是几年前“短信成瘾”的一种延续。2009年,美国曾因为加州一位13岁少女每月发15000条短信的新闻而引发激烈的辩论,但4年过去,那位少女并未成为问题少年。 

  《卫报》最新的一篇文章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可能对青少年有益,文章引用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说,新技术总是会引起“代际恐慌”,电台曾被称作“控制小孩的无形的手”,而索尼随身听曾被评价为“产生类似高潮的节奏”,但它们并未真的带来那样的现实。 

  手机也是这样。这份研究发现,手机社交并未给青少年带来超出常规的困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即使是再沉迷手机的青少年,也仍然愿意花时间面对面交流——他们只是在学习一种新的社交技能而已。 

  《纽约客》今年9月则在一篇《Facebook如何让你不高兴》的文章中发现,同样的严肃医学研究之所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不是因为具体做什么事,而是因为用户“主动”和“被动”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对心理的影响可能恰恰相反。 

  杨华宁的故事最后有了个光明的结局。在休息一个月后,他选择了传统行业的IT部门,改用非智能手机,虽然继续从事老本行,但不需要7/24小时待命了。 

  至于成瘾者和非成瘾者的大脑系统存在区别这一点,也可以先不用讨论了。4年前,卫生部已经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里明确了,网瘾严禁损毁性外科手术。在有严谨的医学结论之前,不妨先把手机看作随身听,甚至收音机,看看究竟最后会怎么样。

  摘自2013年42期《南都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市场之窗
   第A2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诗意居住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广告
手机的奴隶(2)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手机的奴隶(2) 2013-11-26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