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两个月的暑假,一个应该快乐的假期,如今却常常引来中小学生们的纷纷吐槽。因为,不少孩子望眼欲穿盼来的假期,却被父母和老师排满了各种补习班和暑假作业,俨然变成了“第三学期”。怪谁?
“实行学期制和放寒暑假,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永明说,现代学校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行为,强调的是学习的标准化和计划性。而在经历了一个周期的集体教学后,插入一段假期生活,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调节。比如,由于气候的原因,夏天放暑假,冬天放寒假,更主要的是,在学期与学期之间设立一个假期,也是为了放手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过寒暑假的第一要务不是再去学习书本知识,更不是做大量的习题,而是要把个性特长的充分施展放在第一位。
刚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陈永明教授说,对照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历,会发现我们学生的假期是属于比较少的。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两学期制,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是实行三学期制,或缩短两个学期的教学周,增加放假的天数。学生正在生长期,长期的脑力疲劳会有损他们的成长,经过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他们亟需体力和脑力的休整。而且,就知识而言,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更重要、更丰富的知识是来源于社会和大自然,学生可以在假期里逃脱书本的“牢笼”,多去接触社会,多走向大自然,多锻炼自己的生存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连日来,本报对暑假为什么会演变成“第三学期”的讨论,还牵扯出了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学校责怪是家长盲目“加负”,把孩子的假期生活塞得太满;家长又抱怨是学校的升学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逼迫孩子在假期里“抢学”“抢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认为,孩子的假期是不是成为“第三学期”,负首责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自信,不能听到别人孩子在补这个学那个就心不定,也逼着孩子进补习班。”陈默说,放暑假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时机,家长不妨利用带薪休假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出游、一起探究、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总之,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暑假里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丰富生活。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