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乐伴奏下,蔡金萍舒缓、低沉的嗓音仿佛把大家带进了怀旧、浪漫的甜爱路。当她品读作品《甜爱路,从此与我有了结缘的小路》时,上海风情和影像就在品读声中一一铺展。藏族女孩扎西尼珍,只身一人,来沪求学,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暖和包容,写出了《有爱的地方就有家》。田园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当天,“市民作家俱乐部”宣告成立,为“市民作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提升的平台。
与去年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偏重舞台表演和动态展示,今年则主打“听、说、读、写”,更注意培养和提升市民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更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写作大赛由普陀区承办,并联合了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市作协、少儿出版社、红领巾读书指导委员会、创世中文网等单位,统筹作协的专业资源及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展开。通过推动市民多阅读,一起品经典、说梦想、写美文。此次写作大赛,倡导“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的理念,以“四手联弹”的方式呈现诸多亮点。
写作大赛,以“四手”方式,“联弹”出华彩乐章。
第一手——“In 上海——倾听你的上海”写作比赛,正是主题板块的“主旋律”,下设六个分主题,分别是:“城市记忆中的上海风情”、“喜欢上海的理由”、“眉目间的亲情”、“这些年家的变化”、“上海,梦想升起的地方”、“写给未来的上海”。这七个分主题的设置,把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为了梦想来沪的“新上海人”,以及远离故土在外打拼的游子,都凝聚到写作中来。征稿从4月23日启动至8月31日截止,全市3万余人参赛,选送组委会稿件3857份(其中学生组来稿808份)。参赛单位遍及全市区县,稿件由知名作家、学者、资深编辑等经过初审、复审与终审三轮评审,最终产生百强。
初审由四位专业作家、知名媒体人、编辑组成的评审组将参赛作品分成一、二、三等,从3000余篇参赛稿件中遴选出600篇进入复审。复审由七位专业作家、知名媒体人、编辑组成的评审组,以10分制形式对进入复审的536篇参赛作品逐一打分(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总分排前的200篇(其中成人180篇,学生20篇)进入终审。终审由九位专业作家、知名媒体人、编辑组成的评审组,以100分制形式对200篇作品逐一打分,总分排前100篇(成人90篇,学生10篇)的应征稿件作者,荣获“百位市民作家”称号。
第二手——“书本里的童梦——我与小伙伴的奇幻之旅”,好比“前奏”,面向青少年和小朋友。活动围绕10部由本土作家创作或者由上海作家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幻想并写下和书中主人公一起展开的奇幻旅程。组委会从近2万件稿件中筛选出3500多篇进入复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挂帅9人组评委团,每位评委分别对300篇稿子打分,然后排出前100名。最后评委团对前30名进行集体讨论,最终评选出30位“写作小达人”。
第三手——“@姆妈的模样——微写作比赛”,调动起了各年龄段参赛者的积极性。或叙事,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在短短300个字内,描绘心目中母亲的模样。
第四手——“说出我的梦想——写给20年后的自己,电子明信片创作活动”。如果说,前面“三手”,是前奏,是主旋律,是柔美的和声,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整个乐章的尾声,它能让人们对乐曲以外的世界产生强烈的联想。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给20年后的自己递送一封明信片,书写对未来的憧憬和愿想。
市民写作大赛通过“四手联弹”的方式,为丰富市民文化活动奏响了一曲华丽的乐章。它充分调动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广泛参与,获得了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