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单调 想象缺乏
公示的不少剧本故事在内容和创意上与老片频频撞车,很多故事明显抄袭以往作品的情节。如《求婚专家》《情债公司》,都模仿王朔的《甲方乙方》,写几个人合开一家经营奇怪业务的公司,帮别人处理各种问题;编剧偏爱的公路片题材,内容也千篇一律,总是几个人在路上偶尔碰到,然后开始旅行或者寻宝,如《好聚不散》《一次走了就不回来的旅行》;此外,类似《爱情呼叫转移》这种由好几个小故事拼凑在一起的剧本也不在少数,如《爱情麻辣烫2015》《夫妻赌约》《你就是奇迹》;更有甚者,拿来网络小说的旧梗一用再用,让某一行业小咖突然变成顶尖人才,同时,一些老行当几乎都写遍了,如《面王》《斯诺克》《搏击》《石匠的子孙》等等。
跟风模仿 思想僵化
中国编剧缺乏想象力,这是中国电影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知名编剧海岩承认,中国编剧的整体水平与好莱坞的编剧有着质量上的差别,“从整体素养上讲,好莱坞编剧更成熟一点。”影评人夏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有些中国编剧很‘俗’,喜欢在题材上跟风模仿,比如爱情片火了,大家就扎堆去写爱情题材,甚至在细节上也模仿,很多老桥段用了又用。”夏虫认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同样的情节、细节只能用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用就成俗套了。
编剧史航透露,目前国内很多编剧思想幼稚天真,不了解生命的本质,只看到一些人在人前显贵,却看不到他们在人后受罪。“这是编剧缺乏人生阅历的表现,写权贵看不到权贵的阴影,写富丽堂皇看不到背后的混沌。”《甄嬛传》导演郑晓龙表示,有些国内电影人喜欢把编剧想象力的匮乏归结于体制的不同,以及影视科技水平的落后,“但这不是根本问题,创作力的匮乏,僵化的思想,才是本质问题。”
主题先行 太过浮躁
此外,不少国内电影人觉得,中国编剧缺乏想象力与中国不成熟的电影工业脱不了干系。海岩就曾说过,国内“主题先行”的体系,导演中心论、大牌明星的商业价值等等,造成编剧地位太低,话语权太少。影评人老熊也表示,不少投资方看某一题材卖座,就逼着编剧去写。“我们编剧想象力匮乏,除了他们本身的素养之外,我们的投资人、制片方也有责任,他们用利益禁锢了编剧的思想。编剧也是人,他们也要吃饭,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他们必须向投资方妥协。”
今年4月,美国电影协会(MPA)曾在北京举办“好莱坞电影大师班”,对于中国编剧为何缺乏想象力的问题,在大师班露面的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成员、制片人杰拉尔德·皮尔里说:“很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编剧目前处于心浮气躁的创作环境中,受到外界诱惑太多的缘故。中国编剧如果不处理好这种状态,是很难编出好剧本的。”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