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不应止于生死
程绩 宋宁华
  2013年4月16日黄洋去世至今,已经1年7个月零23天,两次庭审,两家人一次次经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这不仅是这两个家庭的悲剧。 

  黄洋父亲黄国强这次到上海,悲痛之余,表示“希望悲剧不再重演”,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希望,也是这个事件留给整个社会和教育界的一个巨大课题。 

  高墙内补习心理学 

  从一审到今天二审,10个月里,林森浩在上海第三看守所的高墙内,几乎每天都在看书。 

  从《心灵控制术》到《复活》,林森浩说:“看了这些书,越来越觉得性格决定命运。”只可惜,对他启发最大的两本书,不是在课堂,而是穿着囚服读完的。 

  今年3月18日,林森浩写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拥有精神上的富有,至少包括良好的性格、健康的自尊与向善的心灵。希望你们此后都有一个积极的人生,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 

  林森浩的二审代理律师唐志坚认为这是一个“智商极高但情商极低的人”。林森浩的父亲林尊耀说事情发生之后自己才感觉到一直令他骄傲的儿子多么“幼稚”。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林森浩的性格存在严重的缺失,“他投毒,尽管他自己说是个‘玩笑’,但他的心里是有愤怒和不满的,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能力低下有着直接关系。”他认为,林森浩这样性格的人,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进而产生消极情绪。 

  高校恶性案令人扼腕 

  高校恶性案件总是一次次让人不寒而栗。最令人惊恐的不是有毒物质或他们手持的凶器,而是行凶者一颗颗扭曲的心灵、视他人生命如草芥的冷漠。 

  高校恶性案件每每成为新闻热点,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向视高等学堂学子、尤其名校学子为天之骄子,实在难以与行凶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爆发于高校之内的悲剧追根溯源绝不仅在于高校。精英化的教育方式、过度竞争、学业至上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命教育……都是造成高校恶性案件发生的“恶之花”源头。 

  学生心智健康当予关注 

  悲剧发生后,如何面对?1991年,就读于美国的中国博士生卢刚枪杀5人后饮弹自尽。事件发生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全体师生停课一天,为遇难的副校长安妮·柯莱瑞举行了葬礼。安妮·柯莱瑞的3位兄弟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妮·柯莱瑞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以安慰和促进外国学生的心智健康,减少人类悲剧的发生。 

  著名教育学家熊丙奇认为,目前学生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极为薄弱。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意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须做大量工作。这其中包括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如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改革学校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培养交流等。他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并不愿意真花力气解决,整体的人才培养都存在空心化趋向。 

  因此,社会对于复旦投毒案的关注并不应止于案件中林森浩的“生存或死亡”,如何让“恶之花”不在孩子的心灵中滋生成长,防止未来“李森浩”、“王森浩”等再度出现,才是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程绩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健康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目击
林森浩:曾透露黄洋可能中毒
关注不应止于生死
“每一次开庭都是一场心痛”
新民晚报焦点A04关注不应止于生死 2014-12-08 2 2014年12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