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不无得意地对朋友们说,我可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八朝元老”,记得刚进复旦读书时,系主任是朱东润先生。倏忽四年,到毕业留校,已是胡裕树先生的“天下”了。后经章培恒、徐鹏、陈允吉、朱立元、陈尚君,最后的退休手续,是在陈思和兄手里办的。八位系主任中,允吉先生是恩师,立元、尚君、思和是朋友,至于与胡裕树先生的“高攀”,则是来自一段意外的因缘。
我们七八级毕业于一九八二年,当时还是全国统一分配。系里的古典文学教研室有意留我,但是当年教育部只分配给汉语专业两个留校名额,我所在的文学专业一个没有。如果我要留下来,就必须占用汉语专业的名额,挤掉一位该专业的同学。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几番争论,几经周折,最后是胡裕树先生拍的板,我以汉语专业学生的名义留下,为汉语专业工作两年,然后再回古典文学教研室。胡裕树先生这一“板”,拍定了我的人生。
后来知道,胡裕树先生这一板不是随便拍的。因为当时他刚接受了一项国家任务,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主编一套针对海外第二第三代华裔的汉语教材。先生认为,编写汉语教材,当然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汉语工作者组成的队伍,于是他选定著名语言学家汤珍珠先生、徐志民先生为副手,当时系里崭露头角的语言学新秀陆致极、陆丙甫、汤志祥、吴悦、贺国伟、沈亚明也悉数加入。除此,他还有一个独特的想法,就是编辑部还应该有一名文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参加,这样或可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于是他就借机选定了我。
从第一次编辑会议开始,我便在胡裕树先生的领导下整整工作了两年,其间深受教诲与熏陶。这套名为《今日汉语》的教材总共十四册,其中课本四册,一至三册将语音词汇语法统统讲完,第四册实际上是一个系列故事集,讲的是一对华裔父女来中国的种种经历。胡裕树先生指定我独立编写这一册,为此他专门找我作了一次长谈。其间不乏醍醐灌顶式的教导,比如他说,你所编的故事,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教材写作,因此在注意故事的可读性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语法和词汇的复现率。每一个章节都要突出一个语法重点,整册课本不允许出现前三册没有学过的新词汇。这些事前的提醒,保证了我在写作过程中不走弯路,最后是一稿通过。
在大师身边工作,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受益无穷。比如有一次闲聊,胡裕树先生边喝茶边提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问题。他说,标点源自古代的句读,根本意义在于断句,所以逗号句号基本足矣。有些文章又是问号又是感叹号,再加破折号省略号,弄得花里胡哨,实在是有失庄重的。这一不经意间的闲话,至今仍然指导着我的写作,终生不忘。
胡裕树先生是安徽绩溪人,他不辱人杰地灵之所在的孕育,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上成就卓著,跻身在“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列,按年龄排序,“八大家”为黎锦熙、王力、吕叔湘、胡裕树、张斌、朱德熙、邢福义、陆俭明。
他主编的高校统编教材《现代汉语》,蜚声海内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生学子。我以为,仅凭这一本书,就足以令人永远地缅怀他。
十日谈
清明的怀念
当老师时的程乃珊是什么样的?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