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剿匪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2)
李继民
  ◆ 李继民

  几天后,孟工头和一个土匪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两名战士把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座山雕”很狡猾,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哨卡上的土匪也一块儿给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三道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这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作马架棚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两名战士看好土匪后,带领其他战士冲进棚子,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共有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鹰钩鼻子、留着山羊胡的瘦老头,这人正是惯匪“座山雕”。至此,杨子荣与战友们一举将作恶多年的“座山雕”及其属下土匪全部活捉。二团团部给杨子荣记了大功。

  消灭了“座山雕”,剿匪任务并没有结束。1947年2月20日,杨子荣又领了新任务。这次是清剿土匪刘俊章、丁焕章和郑三炮。23日,杨子荣和几个侦察员向土匪所在的屋内猛扑过去。慌乱中的土匪开始操枪,杨子荣立即扣动扳机,可能是天气太冷枪栓受冻,枪没有打响。这时,从屋内射出一颗子弹正好打中了杨子荣的胸膛,杨子荣晃了几晃,便倒了下去。开枪的土匪见打中人了,吓得扔下枪冲出门逃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怀疑孟老三(孟同春)一辈子隐居山上,夏天种大烟,冬天打猎,有土匪嫌疑,于是把他揪了出来。没想到,他心中有鬼,自己招供了。交代的时间、地点、情节与杨子荣牺牲时的情景一样,后认定他就是向杨子荣开枪的人。最终,孟老三被法院判刑7年,后病死。

  杨子荣倒下后,战友们爬上屋顶,揭开房盖,向屋内扔手榴弹,终于把这股顽匪消灭干净。

  2月25日,二团的干部战士为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仪式。3月17日,追悼杨子荣大会在海林朝鲜族小学广场举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他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杨子荣参军后就随部队去东北剿匪,由于战事紧张,加之他当侦察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所以杨子荣没有给家中写过信。因为家里不知道他在部队用了杨子荣的名字,这就给家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1947年腊月二十三日,村里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在牡丹江看到过杨宗贵,说他“一身土匪打扮,头戴礼帽,穿黑棉袄,腰间插着两支匣子枪”。这天晚上,宋学芝和儿媳被叫到村公所受到一番盘问。村干部说:“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在第二年开春时,村里取消了杨子荣家的代耕,又派人把挂在他家大门口墙上的“光荣军属”牌子摘下来。宋学芝不服,一连上访多年,公社、县里和地区她都去过许多遍,单是去县里上访就有数百回之多。后来,县里认为证据不足,于1957年1月发给宋学芝一纸失踪军人证书。1958年11月,又给宋学芝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

  1966年,宋学芝去世。老人到死也不知道《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就是自己的儿子。杨子荣的妻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了“土匪家属”的黑锅,再加上女儿夭折,自己得肺结核病无钱医治,忧思成疾,在1952年秋离开了人世。

  寻访杨子荣身世的经过

  1947年2月杨子荣牺牲后,墓前只立了一块墓碑。碑上只记载了烈士的生卒时间是1917年至1947年,其个人简历、生平业绩则是一片空白。曲波在《林海雪原》一书中,也只是交代了杨子荣老家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农村,甚至连杨子荣的照片都无从获得。

  1966年,海林县委、县政府决定派民政局副局长关会元等一行4人去北京、胶东查寻杨子荣的籍贯、身世和家庭情况。他们先到北京找曲波。第一机械工业部造反派诬蔑曲波写《林海雪原》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曲波正在挨批斗。曲波只说,杨子荣是胶东人。他告诉海林来的人说,杨子荣的战友孙大德也在北京。关会元找到了孙大德,孙大德也只说杨子荣是胶东人。

  关会元等人又到胶东,虽然查出一些线索,但都不能认定。第一次北京、胶东之行,无功而返。

  尽管初查未果,但关会元并没失去信心,他又拿出新的方案。1968年5月,关会元率调查组第二次到北京,并找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

  部队副政委姜国政是杨子荣的老战友。听到海林县派人查询杨子荣的生平情况,非常激动。他说:“杨子荣为了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又献出了生命,我们作为他的战友和同志,连他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就太对不起先烈和后人了。”在当时“文革”的复杂形势下,他以部队回忆军史为由,把杨子荣在北京的老战友曲波、孙大德、刘崇礼、魏成友等人召集到一起,召开了老战友追思杨子荣座谈会。

  老战友们百感交集,发言特别热烈。有的说杨子荣家在荣成,有的说在牟平,还有的说在文登,众说不一。但是谈起杨子荣的相貌和特征时,大家的口述形象却是相同的:长脸,颧骨稍高,浓眉大眼,有少许络腮胡子,身高一米七左右,爽朗、健谈。

  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姜国政从部队抽出两名干部与海林调查组一起前往胶东,开展调查工作。一来到胶东,联合调查组就直奔烟台地委说明来意,请求协助。地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县区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各县区公安、民政、武装部通力配合,支持调查组开展调查。各地通过广播、贴寻人启事等形式,查询杨子荣的籍贯、身世。仅三天时间,调查组就收到127条线索。对于其中有价值的线索,调查组找相关人员面谈、核实,但没有一人与杨子荣姓名相同。

  有一天,牟平县城关公社民政干部马春英提供了一条线索:许多年前,嵎峡河村有一位老太太,老来查儿子当兵的事,可她说自己儿子叫杨宗贵。而且,她儿子参军后一直没给家里写信。后来传说他开小差当了土匪,村里停止他家的代耕和军属待遇。老太太不服,到县里找了几百回。后来,县政府认为证据不足,于1957年和1958年先后认定杨宗贵为失踪军人、革命牺牲军人。

  调查组把情况向在北京的曲波等人作了汇报。1969年6月29日,曲波给调查组回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一、年龄,当年(1945年)29岁和30岁。二、有妻子,小孩有否不详。三、杨子荣当兵时改名参军可能性较大,否则其家属为什么多年不向我联系呢?四、中等身材,一米七至一米八。五、为人活泼、热情,能言善道,人缘好,社会知识丰富,农耕是好把式,能下力吃苦。酒色财气不沾。他曾对我的警卫员刘希茂说过这样四句话: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不久,调查组又根据1968年杨子荣老战友的回忆及曲波来信提到的情况,查访当年领杨子荣、韩克利一起到雷神庙报名、体检的孙承祺,又找到了当年村里和邻村当兵的人和本村一些老人,还专门查访了杨子荣胞兄杨宗福,他们所谈的情况与曲波等人的回忆是吻合的。初步确认,杨宗贵和杨子荣为同一个人。

  1974年秋天,关会元去北京让杨子荣的战友辨识一张翻拍的、放大的杨子荣照片,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杨排长吗?从哪儿得到的?”与此同时,这张照片又送到嵎峡河村让村子里的老人们指认,老人们都说:“这不是宗贵吗?”当照片送到杨宗福手中时,他先是泣而无语,过了一会儿,号啕大哭。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共海林县委、县政府先后五次修建烈士墓碑、两次重修杨子荣纪念馆。杨子荣烈士陵园也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1年,中共牟平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这位智勇双全的战斗英雄,在县城中心位置建起了杨子荣广场,在城南杨子荣参军集合的雷神庙西侧,建起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摘自《党史博览》2015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教育专版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A14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剿匪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2)
共和国记忆
蓬帕杜夫人的珍藏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剿匪英雄杨子荣背后的故事(2) 2015-04-12 2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