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读王树增的纪实文学新作《抗日战争》,其中讲到一段往事。卢沟桥事变前夕,为了缓和紧张局面,中国军队将领设宴招待日本驻屯军军官。这顿饭吃得剑拔弩张,酒未喝两盅,便起争端。双方从拼歌、拼拳、比拼书法到拔刀相向,最后一位中方旅长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招呼传令兵取来“用最好的钢打造而成的柳叶刀”,劈了一趟十多岁时学来的滚堂刀,以压倒对方的骄横。
历史,即便是花絮,也有自己的精彩。如果你花点心思研究,根本不需要那些神剧。
很多人喜欢王树增的书,便是因为史料详实。他自己说,写《抗日战争》,第一个难点,是史料之浩瀚难以想象。比如,不仅要研究日本史,而且要研究百年以来的中日关系史,搞明白,才能知道战争的来龙去脉。有人问他电报得看多少,王树增说,所有的战争电报都得看。不管是官史,还是野史,都有可能有谬误,如果不对比史料,谬误是甄别不出来的。这样艰苦的准备工作,大概便是王树增前两年走在路上,突然一头栽倒的原因之一。
写作肯定是个辛苦的活儿。王安忆曾经说,坐下来,拿起笔,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她写《天香》,同样查阅了非常多的史料。以一句“小说是虚构的”,来交代细节上的偏差,这显然是王安忆所不赞成的。
优秀的作家有两款,黄蓉,或是郭靖。黄蓉这款,写作信手拈来,年少成名,惊才绝艳。但有些成名之后,一不留神便成了文学活动家。最初的写作,汲取的是早年积累的经验,当这些经验被挥霍光之后,光靠研讨会、酒局、应邀出访换来的感悟,不足以支撑新的写作,难免后继乏力。但严谨的创作态度,又无疑会提高创作的成本。所以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是黄蓉,一直是黄蓉。
是郭靖,不要紧,也能成大侠。有黄蓉的天分,加上郭靖的勤奋,便不得了。怕的,就是以为自己有黄蓉的天分,其实不过是郭靖,最后,搞成了裘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