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北海道巡游下船不到10天,著名剧作家宗福先又开始策划下一个行程。十多年来,宗福先和一帮老友行迹已至七大洲。“宗团长”的骨干团友中,有戏剧导演苏乐慈,有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话剧队的演员们,有舞美工作者,当然,还有家属,从配偶、姐妹到孙儿,以及各色朋友。从舞台“戏搭子”到如今的“驴友团”,30年经历炼就互为依存的手足深情,欢乐共享,病痛分担。
《于无声处》一举成名
宗福先在1978年写成“天安门事件”的《于无声处》剧本时,还是个年轻的工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戏剧创作班成员。那年初夏,他带着刚刚收笔的手稿,来到了导演苏乐慈老师的家中。
苏乐慈比宗福先年长几岁,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首届毕业生,在市工人文化宫话剧表演班工作时,创作班的剧本都交由她导演,之前排演的都是小戏。《于无声处》是第一部大戏剧本,剧中人物和故事,投射出“四人帮”横行时期,人们的压抑、悲愤和反抗。苏乐慈看完后,立即表示:“我一定要把这个戏排出来,因为它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剧本很快被刻成蜡纸,一页页油印之后,装订成册,发到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演职人员的手上,进入排练厅。那年秋天,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于无声处》震撼上演。从文化宫剧场走到友谊会场,再应邀进京,一票难求。在北京首演当天,一位领导在开幕前致词中宣布:纪念周恩来总理的天安门广场“四五事件”,平反了。
这样的共同走来,令每一位参与者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后来,宗福先成为专业作家,苏乐慈在上戏教书,他们又合作编导,上演了话剧《血总是热的》、《传呼电话》、《谁主沉浮》和《411上海夜》。戏剧舞台上有名的艺术搭档,也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64天结伴游美国
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2005年,宗福先、苏乐慈结伴出游,首个目的地是美国。从东部到西部,看自然风光。他们制订了庞大的自由行计划,行期64天,穿越美国26个州。
行囊中,宗福先的妻子谷丽雅准备了不少药品。宗福先体质较弱,一直患有哮喘,决定出游之前,还被诊罹患癌症,一通住院,经受各种治疗,最后发觉虚惊一场。苏乐慈的箱子里也装着类风湿关节炎的药品,她靠药物支撑,来缓解疼痛。行李中还有丈夫申世原的照相器材,这位健硕的美术设计师是苏乐慈的上戏同学,搬运行李箱于他只是小菜一碟。两对夫妻四个人,就这样登上了赴美航班。
64天旅途,他们搭档愉快,配合默契。按照宗福先的“剧本”一路走来,苏导演的另一个绝活也在途中渐次展示。她从小喜欢看地图,对地理位置和方向感有很强的辨识力,照她指引的方向,总能找到要去的地方。申世原一路摄影,留下美景和记忆,做过影视制片工作的谷丽雅则是申老师的摄影搭档,还充当翻译。转辗2个月,宗福先不仅身体无恙,还增加了体重——他胃口大开,吃下许多牛排和冰淇淋。他得出结论:有些疾病,换个环境是会缓解的。
22次自己组团境外游
旅行看世界这件事,一旦开头,就难以停下了。从此宗福先的主要业余生活就是策划旅游。同行的团队,扩展到5对、8对,最多时达到20多人。其中有亲戚朋友,还有慕名而来的朋友的朋友。但基本成员还是当年工人文化宫的小伙伴:顾亚光、李慧敏、蔡来艺、周虹、关希刚、郑家勇等,都在宗福先苏乐慈的戏中扮演过角色,“戏搭子”如今成了“驴友”。曾经的共同经历,类似的生活状态,相近的价值观念,让他们一次次相聚、出游。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非洲。从海港城市到内陆腹地深度游,他们结伴同行22次,到达47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七大洲。最长途的行程是南极,经过飞机辗转,再上邮轮航行,明明做了颠簸的准备,结果却风平浪静,皆大欢喜。
每次出游,宗福先照旧是编剧,他确定线路,预订机船票和旅馆。苏乐慈依然是导演,事先做好案头,在行前聚会上进行“导演阐述”,讲解行程亮点。一般旅行团喜欢的购物,被排除在重点选项之外。根据大家的兴趣、健康和经济能力,安排吃、住、行,徜徉于历史文化圣地和美妙的自然山水。避免“被安排”的盲选项目,自由、舒心,还节省费用,使得他们的旅游团引起很多人的羡慕。有一次,一群偶遇在途的四川游人提出:以后你们出行带上我们行不?
山水有情,激发灵感。在以色列古罗马剧场原址,京剧演员张达发引吭高歌,引来外国游客围观、喝彩。他还创作了曲调诙谐的团歌,每次旅游途中团员们都要集体演唱,多次引来外国友人热烈的掌声。这群老人有时候真比年轻人还要活跃调皮。
为92岁老太太点赞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里的意境,已化成“宗团长”和朋友们的约定。
旅游团平均年龄已经奔七,平时还有每周一次的聚会。团友李慧敏几年前生了一场病,团友们从此相约每周一次去她家聚会,一家带一个菜,一起说说话,打打牌,来分散她的病痛。这些相聚,给李慧敏带来很大安慰和鼓励,她一次次快乐地跟随大部队出行。去年到以色列和约旦,是一次艰苦的跋涉,她拎着存放药品的保温箱,穿上色彩明丽的衣服,留下许多曼妙的照片。今年她还带着3个孙儿,和大家一起登上了去北海道的邮轮。
年届七旬的上戏戏曲学院教师冯慧,曾患癌症并2次动手术。每次出行,她都背着大照相机,不放过任何一个美景。去年还带上92岁高龄的母亲上邮轮远游,船长在晚宴上特意请出老太太一起合影。其实老太太也曾被癌症“光顾”过两回,至今仍精神矍铄,每天在微信上给女儿点赞。谷丽雅、顾亚光、李慧敏也都多次带着自己的父母随团一起出游。一次在邮轮上,一位陌生的上海游客看了说:自家也嘎老了,还推了轮椅带爷娘出来白相,勿容易。
今年早些时候,苏乐慈导演了反映老年生活的话剧《生死遗忘》,这使她对老年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说,老年问题是个必须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机会比我们多,但竞争比我们激烈,压力比我们大。老年人和年轻人要互相体谅,不要给孩子添麻烦,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老年人不能封闭自己,要和朋友一起,开心过好每一天。然后,就顺其自然吧!” 摄影 / 顾亚光 申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