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物质世界难题的方法只有两种——科学道理,或人文艺术。到了一定的高度,科学与艺术甚或是打通的。例如,凡是形容某种技术修炼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可以形容其为“艺术”。以及,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最大的爱好是在朋友举行的沙龙上拉小提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彻悟解决世界难题的科学道理,哪怕是堪比爱因斯坦的牛顿,也曾因为在同时代无人能对话而陷入心灵迷茫,最终投奔了宗教。他如果能拉小提琴,或者像建造了德国新天鹅堡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那样,把无法获得茜茜公主回应的爱埋藏在心底,转投瓦格纳的歌剧,甚至为《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宏大的歌剧而建造了拜罗伊特剧院,那么归属了艺术,也能获得心灵的平静。
这就是全世界都热爱艺术节的原因。这也是我们都需要进剧场的道理。今天,全国最高规格、最注重原创又连通世界的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了。40余台国内外优秀剧场演出,既呈现了当今全球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修复物质世界缺憾的灵药。这其中,就有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24小时音乐会版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进剧场看戏,首先能安全而透彻地“卷入”“他人的人生”,获得几小时的开悟后,全身而退。被列为开幕演出的两台戏,分别是在文化广场上演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以及在大剧院上演的原创舞剧《长恨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被历史尘封。若不是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艺术家秉着追求真相的社会责任奉献出这台剧目,我们依然只能触到这段历史的背影,忽略了海派文化的来源之一——上海人心的善良博爱。犹太人音乐家曾担任上音各个系的主任。如今,以音乐剧的形式,以歌舞讲故事的方法复苏历史与人情,让观众断链的知识重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却免于炮火,真是善莫大焉。
进剧场看戏,还能纾解郁结的心灵。今晚除了开幕演出、舞剧《长恨歌》之外,还有越剧《双飞翼》。这两则“成功人士”的爱情故事,人尽皆知,却未必能品出真意。贵为一国之君,唐明皇却得不到爱的自由,唯有赐死杨贵妃才能平复朝中百官怨气,空余长恨。李商隐,长年陷于“牛李党争”,在帮派斗争中,爱上了敌对势力头目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把他也折磨成诗人。一位是最高企业领导、一位是学者型官员,人生也诸多不顺,何况常人?再仔细一想,他们能坚持得久一些,也是因为找到了艺术纾解心灵的道路。唐明皇的《霓裳羽衣舞》,李商隐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均流芳百世。曾有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有为青年,也常以诗歌疏通心灵。他们逢周末就集结在某同学住处喝茶背诗,最能引发共鸣的是“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背好了,心情就好了一点。
进剧场看戏,还能与世界顶尖艺术相遇,灵魂与灵魂碰撞。希薇·纪莲这位全球舞蹈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家,将在文化广场上演“生命不息”告别演出。这位能轻易高抬腿过头顶,由两条腿做出“六点钟”姿势并系上鞋带的女演员,全身灌注着能量与生机,一直跳到50岁。北京人艺表演体系活着的传承人、80出头的蓝天野导演的《吴王金戈越王剑》,邀请濮存昕出演。戏剧,是编导与演员灵魂对撞后的舞台呈现。代表着中国话剧艺术不同年代最高水准的大家,对撞出的,是阅历、是人生。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在东艺的演出,如何形容呢?看一场少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如“子曰”,会“绕梁三日”。
进剧场看戏,还能触摸到文化的根——那是我们很可能回不去的美好岁月结晶。北昆《牡丹亭》,凝聚了20多位大师级表演艺术家,再现清代人们推举的舞台艺术,也蕴含着当时的服饰美、唱腔美、表演美。《大音华章》民族音乐会,好似民族音乐精华部分的现场“倒带”。如有兴趣也可以观察一下邻居的兴趣爱好与文艺生活——马林斯基芭蕾舞团是俄罗斯芭蕾艺术最正宗,堪与法国芭蕾争艳的团队。他们改编印度传统诗剧《沙恭达罗》的作品《舞姬》,将成为此次艺术节11月16日闭幕式演出……
进剧场看戏,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可能要往哪里去,并抚平路途中的坎坷崎岖。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