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作家孙幼军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一位名气并不特别大的名人,但在儿童文学界乃至整个作家圈,他是个特殊的存在。1984年,第四次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报纸上出现过一条很有趣的花絮:《青年作家遇到了偶像》。同时还配了照片:笑嘻嘻坐在中间的是《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大家围着他畅叙童年。这些青年作家名气都很响,一般读者都知道他们,却未必知道孙幼军。但这些名作家真心崇拜孙幼军。
孙幼军最初的作品即《小布头奇遇记》,初版于1961年。就在此书面世前一年,正逢儿童文学界批判老作家陈伯吹的“童心论”和“儿童本位论”,导致创作一片萧条。作协主席茅盾看不下去,发表了《六〇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指出:“一九六〇年是少年儿童文学理论斗争最热烈的一年,然而,恕我直言,也是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歉收的一年……绝大部分(作品)可以用下列的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这对文坛震动很大。与此同时,另一位老作家叶圣陶和他的长子叶至善(时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又有力支持了一部从来稿中发现的优秀童话,即《小布头奇遇记》。是这两位“五四”前辈从批评和创作两方面,力挽了当年儿童文学的颓势。
孙幼军那时才28岁,写出童话稿后不敢奢望出版,只希望有人帮他提提意见。叶至善用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便把稿子看完了,很快回信说决定采用。此书九月出版,叶圣陶随即在《文艺报》发表评论《谈谈〈小布头奇遇记〉》。这一作品成了儿童文学史上一个小小的高峰。
平心而论,这部童话有明显时代局限,所写的是“人民公社”时期“大办农业”的事。但作者把布头娃娃写活了,小布头的心理和行为完全像个儿童,妙趣四溢,让人没法不喜欢。作者抓住了小布头的一大特征——“小”,这恰恰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普遍人生经验,所以作品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作者对儿童不仅熟悉,而且真正喜爱,他作品中的童趣不是挤出来,而是前呼后拥冒出来的——这显示了一种突出的才华。
“文革”过后,孙幼军佳作迭出,《小狗和小房子》《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等系列童话,为他迎来极大的声誉。这时人们才发现,当年《小布头奇遇记》虽有那么大的时代局限,却仍然取得巨大成功,此事绝非偶然——原来这不是一位普通的作者,他是继张天翼之后的又一天才童话家!
今年一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5卷本《孙幼军文集》,收入了他的全部童话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