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戴口罩
卫 蔚
  卫 蔚

  近来,流感高发,地铁、商场、办公室里,咳嗽声不断,口罩又成了“热门单品”。

  我戴口罩的意识大概可以追溯到2001年去香港探亲。亲戚陪我们逛街,因为感冒十分自然地戴上了口罩,让我深以为然。回了上海,不幸感冒,自然效仿。不过彼时戴着N9搭乘地铁,是要冒着被别人不时用眼角余光围观的压力的。2003年SARS后,戴口罩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可惜,时至如今,这个利人利己的好习惯仍未普及。我虽没有洁癖,但对身边毫无遮拦的猛咳,不免有些抵触:挤站在沙丁鱼罐头似的地铁车厢里,身边不期然响起咳嗽声,气流有节奏地冲击着后脖、面颊甚至头顶,浑身汗毛直竖。这状况,我不止一次遇到过,但都咬牙隐忍了,最多是转头斜眼以示抗议,心中只盼我或者他早点到站。当然,也有暴脾气者不愿忍受、拔拳相向。几年前,北方某城市两名女白领在乘坐公交车时,因为其中一人的几声咳嗽而引发了一场“恶斗”。两人在公交车上大打出手,还进了派出所,伤人的被行政处罚,受伤的则休养了数月。当时那咳嗽的人,要是戴了个口罩,就能避免一场风波。

  戴口罩,本质上是一种卫生习惯。通常认为,19世纪末,德国的一位医生发明了口罩。他发现动手术时呼吸或说话,容易使病人的伤口感染。于是,他用一块纱布蒙住口鼻,果然大大降低了伤口感染率,从此便有了口罩。也有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口罩。元朝初叶,马可·波罗来华看到中国人使用“口罩”的情形:“在宫廷里,那些侍奉皇帝饮食的人,口与鼻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使他们所发出的气息,不致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

  戴口罩,是尊重他人的行为。大家即使不知道一次咳嗽会产生3000个微小飞沫,但都晓得感冒时咳嗽喷出的飞沫包含着细菌、病毒。地铁那么挤,人与人距离那么近,推己及人,感冒了戴个口罩,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体现了社会公德。

  劝人也劝己。为了自我保护,我已经养成了感冒出行戴口罩的习惯,你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广告
农民工当选全总副主席的意义
戴口罩
莫让杂音侵蚀了反腐“获得感”
45岁的少女
“手机女友”
我们到底还有多少上译粉丝?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戴口罩 2016-01-19 2 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