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艺术 义无反顾
为了演好于成龙,谢涛付出的勇气不亚于童话中那小美人鱼,只是人鱼公主是为爱人而牺牲,而谢涛则是为她钟爱的艺术义无反顾。女老生在舞台上总以男人形象示人,在生活中就特别愿意保留女性的一面。为人妻为人母的谢涛,卸妆后依然是美人儿一枚。最初拍板“剃发”,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剃发那天,很多师长好友都去为她打气,但当曾引以为傲的青丝一缕缕被剃下时,大家还是说不出安慰的话语。一直保持着微笑的谢涛,最终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痛惜的眼泪。这份伤感,直到“于成龙”(原名《布衣于成龙》)傲然站立在台上时才得以平复。
“布衣老头” 勇于挑战
现在的谢涛,会摸着光头得意地告诉记者:“你不知道,我再化上妆,和一布衣老头有多像。”她甚至激动地翻出手机里照片:“你看脸上这一道道褶子,刚给我化完时真是接受不了,横一道竖一道的,都觉得自己像个反面人物了。而入了戏再看这些褶子,就感到这是岁月在脸上刻下的痕迹,是一个好官在为民解忧后解甲归田时最该有的样子。这种历经沧桑的美,无与伦比。”
演于成龙,谢涛曾思虑再三。有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廉吏于成龙》这样一座丰碑在前,加上自己的《傅山进京》又达到了那样的高度,不论是追赶经典还是超越自身,对谢涛来说都是极具风险的挑战。然而,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停下脚步,谢涛最终决定再“逼”自己一次。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打造的新编历史剧《于成龙》,依据的是“因洪水将其督造的浮桥冲垮而被革职的于成龙,不计个人生死得失,主动为民请命,安抚啸聚山林的百姓,最终使百姓归附”的历史来组织全剧故事。郑怀兴的剧本数易其稿后,于去年6月正式定稿。为区别此前的《廉吏于成龙》,特别展现了被革职的于成龙为民请命的故事。
“布衣之心” 感人肺腑
剧中的于成龙,既智慧地铲除了恶吏,又充满情感地安抚了“东山之乱”……这一切都基于其“心系百姓”,“不仅有布衣之身,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布衣之心”。作品在表现于成龙“德能俱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于成龙的为官主张,即“待民要宽,治吏当严”。导演曹其敬和徐春兰的二度创作并没有把视角停留在表现一个洁身自好的“廉吏”如何作为、如何担当上,而是以一个“能吏”作为于成龙的历史标志,写的不只是一位“官”,而是一个“人”。从“人”的视角塑造了于成龙这个廉吏。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