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派篆刻 印象万千
吴南瑶
■ 陆康书法
■ 徐云叔竹刻
■ 下官卖字自给 徐三庚印
■ 乐以忘忧 徐云叔印
■ 我心本怡然 陆康印
■ 我闻 陆康印
  ◆ 吴南瑶

  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篆刻常被认为是一门相对小众的技艺。开年至今,先有“徐三庚书法篆刻展”在专业圈内引起极大反响和学术讨论,后有行事低调的徐云叔举办了“清风徐来 徐云叔书法篆刻展”。3月10日,与徐云叔、吴子建、陈茗屋同为“海归四大家”的陆康在上海的首次个人展“陆康印象——陆康书法篆刻展”亦在上海美术学院开幕,大众一边领略着方寸之间气吞万象的篆刻之美,亦为他们身上难得的全面素养击节。

  徐三庚为海派篆刻奠定了创新与兼容并蓄的基础,后续印家重以培养个人学养修为,是以能融古铸今。印章虽小,却能像镜子一样映现大千万物。篆刻之美,集约大成,是以永恒。

  三庚遗风

  尽管常年被同时代巨匠赵之谦的光芒所被,徐三庚作为“印从书出”的代表,“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篆刻史上印文篆法与自己的篆书风格最为相近的这么一个人物,通过刀锋的婉转变化将自己独特的篆书表现在印作中,实现了书与印的真正融合”,策划了徐三庚展的篆刻家童衍方表示。徐三庚以降,为人们熟知的书画篆刻名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士陵、赵时棢(陈巨来之师)、叶为铭(西泠印社创始人)等不能不说都受到了这位羁居上海的浙人的影响。

  徐三庚篆、隶、楷书都能写,三十岁以前仿浙派,而后以皖派为法,特别是将邓石如婀娜多姿的篆法融入浙派婉转淳朴的刀法之中,刀刀入细微,书味敦儒,是为书家印,印家书。这一点,自上而下地影响了几代篆刻家。

  刚在朵云轩举办了“清风徐来 徐云叔书法篆刻展”的徐云叔,少时师从白蕉学习书法,以篆隶入门,博习魏碑唐刻,由碑入帖,宗二王,涉诸家。而在“陆康印象”展中,书法亦是相当重要的部分。陆康先生四体皆擅,其“康式隶书”中宫收紧,大开大合,必求舒展,俊逸跌宕;大篆与甲骨文书法皆古韵盎然,而又天衣飞扬,别有新意;小篆则沉着舒展而使转圆活,富有奇趣。在展览中,人们惊叹其书法面貌的变化多端。“我们这一代篆刻家,大都是幼年自书法入手。篆刻篆刻,篆在先,刻在后,首先要写好篆书。只有习熟了解篆书的演变,才能从文字的本源上了解篆书造型变化的脉络,多个文字在方寸之地组合时,长短宽狭疏密才不会犯错,字与字的造型才会有和谐之美。虽然有书法字典,但查来的字不易随便变通。”陆康说。自小浸淫其中,陆康先生能记得过目、学习过的所有字体,能随手转换四体书写,包括各种异体字,其超常的记忆力令人赞叹。不同流俗,陆康还喜以隶书入印,取其拙朴。郑逸梅曾赞其某枚名为“生怕多情累美人”印:“初看似乎草率不够匀称,细瞩一下,反觉纯任自然,天趣酣足”。

  钱文忠评徐云叔印“会通浙皖,遍摩鼎彝铭记、砖瓦泉布文字”,“陆康印象”展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同样提到“陆康的鸟虫篆,巧妙化用周秦战汉青铜器与玉器的纹饰,气质清宁,不偏不倚不枝不蔓而又姿态横生。”两人不谋而合之举,正是沿袭了自徐三庚而下的“印外求印”的遗风。这面由徐三庚与赵之谦一同张举的大旗,打破了清以前篆刻往往囿于传统的倾向,提出创新的来源不仅是挖掘传统,更要从其他学养中吸取。当年徐三庚引发了时人从金石碑版、好的石刻当中吸取养分的潮流,而到了今天,人们将钱币艺术、瓦当饰纹等融入篆刻已不鲜见。

  古老的篆刻在实用性渐渐式微的情况下,如何横向延伸其艺术生命,当代篆刻家亦在做着各种尝试。陆康先生甚至特设了一个创意衍生品厅,用以陈设各类文房雅玩,包括竹胶板对联、铜尺、竹刻、瓷瓶、瓷板、扇骨、笔筒、镇尺、紫砂壶等,莫不是宜古宜今的申发。

  集约大成

  篆刻的诞生,是帝王权贵们的凭信及权力的象征。由于古代印章材料大都是铜玉、象牙等,或凿或铸,所以多是由文人篆写印文,工匠刻之。直至元末画家王冕偶然发现了坚而不硬,易于运刀引峰的“花乳石”,自行刻下了“会稽佳山水”“方外司马”等闲章,自此,篆刻成为文人士大夫以石材为载体的又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那些书画大家抓笔之余,又拿起篆刻刀,在方寸之地吞吐气象,寄托襟怀。篆刻也因此脱离了单纯的技术,从抒怀撰句、因势利导、切磋琢磨以及题刻边款,成为体现篆刻者综合学养的一门艺术,诚如陆康先生所言:“功力是基础,写意靠性情,气势靠胸怀,文气靠学问”。

  除去题款尾部的姓名印章以外,文人更爱取诗、词、章、句及图案等入印,统称为“闲章”。无关名讳,篆刻者以之表心迹、抒志趣,从中亦更可见篆刻者的修养和才情。陆康好闲章,平日亦乐以用心书刻与众师友品行相得益彰的印章相赠,不拘古今,智慧深蕴,众多出新妙语令人拍案。近年出版的《吉祥印语》《接福》等蕴古道今,充满人生智慧,已是一书难求。谨遵《澹安家训》(展览中有复印件展示),亦历经澳门打拼之沉浮,本次展览会门厅展板所选用的两枚闲章“此生只愿作闲人”“人不可以无学”即是陆康先生淡然处事,严于治学的人生态度之概括。数年来,陆康先生以一己之力广搜博取,分类整合中国闲章粹语,去年又在原来基础上丰富品类与内容,新增180枚名家印章,新版推出《新编闲章粹语》,又成一本造福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的工具类著作。

  顽石无心人有情。“亚凤巢主”是朱大可先生的雅号,这枚印原为陆澹安为朱大可所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可先生见老友长孙在学习刻印,便将这枚印章还赠陆康,并题诗两首。其一云:“一枝海上偶移巢,好友殷勤为奏刀,五十年 来藏敝箧,黄金斗大讵堪豪。”其二云:“文孙铁笔亦知名,祖石摩挲倍有情,敢比退之还画例,传家珍重此连城。” 澹安先生见老友大可诗作,回首自己五十年前的印章旧作,也十分感慨,遂也赋诗三首以答,其一即是 “少年刻画本无师,壮不如人姑舍之,今日何期重睹此,月痕云影系吾思。”沧海遗珠,其间所寄寓的这份穿越时空的情谊,怎不令人动容。

  难怪如今收藏印章的大众日渐广泛。把玩印石天成之趣;欣赏印面分朱布白,或平整规矩,或错杂放纵之序;品味印文、边款的文韵;了解每一方印背后的故事,即是篆刻在今日繁华尘世中独有的无心之娱,无用之美。

  海派风度

  陆康、徐云叔同为吴下书香世家,幼年皆由陆康先生先祖公陆澹安发蒙,因此古文功底深厚,熟稔文史章词之学。观两人的展览,莫不是书法、篆刻并长,序跋及铭文古雅韵深,文采飞扬。

  在最新出版的《陆康印象》一书的后记中,陆康回忆自己十六岁想学篆刻,先祖公陆澹安带他去安持精舍,叩拜陈巨来为师。而后十数年,他依然记得巨来师最初所说的:“学印先须从汉印平稳一路入手,也可以先临摹一段时间再创作,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很规矩地从《十钟山房印举》入手,兢兢业业学习之余,陆康向巨来师提出何以摆脱模仿,自求风格的方法。而巨来师则以自己二十岁时向学吴昌硕的往事,说明“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的道理。在这样充满海派精神的氛围中,陆康亦同时叩教钱瘦铁、来楚生,请教刘海粟、朱大可、郑逸梅、潘伯鹰、谢之光、朱屺瞻、周炼霞、钱君匋等名家。陆康说:“若要自我总结,从祖父的学问中找学养,从其他写意派的印家找借鉴,以自己的性格为根本找风格,因此尚能于法度森严中,排沙捡金,丰富自己的思益。”

  学养学养,学问来自书本,修养来自家学传承以及人生体悟。羁旅海外的经历开拓了陆康的视野,亦如胡建君语:“大概因为骨子里的自在通达、求新求变、追求领风气之先,在很长时间里,陆康左手婉约,右手豪放,精谨之余,同时倚重浑朴雄放、行云流水的写意印风。”陆康先生追慕先祖遗风,自澳门回沪十数年来,远离名利场,潜心整理祖父留下的诸多手稿、信札,编著出版澹安文存系列,为研究那一时期的文史钩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一手资料。近年来,陆康先生的印风又重新回归巨来师蕴藉典雅的风韵,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他典雅中正的一面。陆澹安办报、著述,还办学育人,追随其足迹,去年陆康先生接受了上海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的邀请,开设了书法篆刻专业,招收研究生。多年坚辞办个展,终于在七十岁时答应筹划这样一次大型的展览,亦是陆康先生出于回报学院师生之心。展览汇集书法、篆刻、著述及创意衍生品,展现了陆康先生在艺术、治学以及嫁接传统的创新实践方面的过人才情与实力。如海上名士,陆康先生复兴着新时代的海派生活,而这个展览让人更多地看到他治学的严谨、学识的广泛、不囿经典的开拓,以及经年累月的勤奋耕耘。他创造的不失中正典雅而又暗合简约、现代的审美范式,儒雅而洒脱,是与“三庚遗风”遥相呼应。

  上海曾经是中国篆刻的重镇,海派篆刻素有全国“半壁江山”之美誉。自上世纪初以来,上海先后涌现了吴昌硕、赵叔儒、陈巨来、王福庵、邓散木,以及相继的来楚生、方去疾、钱君匋、叶露渊等众多篆刻艺术大师。受上海文化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海派篆刻更多地呈现出温润大度,雅意浓酽的文脉。

  在上海日渐被世界大都市的标签所累之下,从陆康等海上大家的身上,或可解读到对经典海派含义最纯正的解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3·15专版
   第A09版:3·15专版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海派篆刻 印象万千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海派篆刻 印象万千 2017-03-11 2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