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乘着夜凉去报到
戚树人
  戚树人

  又到新生入学时,我想起了年少时去高中报到的情景。

  1964年夏天,刚满15岁的我,收到了诸暨中学的高中录取通知。那时候,高中招生的数量很少,像我们这个有着七八十万人口的大县,每年仅招6个班共300名新生。村里人说,考上了高中就等于大半个身子进了大学,何况这是一所省内的名牌学校。

  薄薄的一纸通知,给我们这个贫苦的农家带来了希望,母亲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知道,自八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从来没有这样高兴过。但接下来38元的报名费却是一道难迈的坎。

  这笔报名费,其中的14元是膳食费,一学期4个多月, 其实每天仅1角钱的菜金,条件的艰苦也可想而知。为了凑齐这笔钱,母亲先是果断地卖掉了每月都能剪一次毛的三只白兔,再分拆了半个谷仓,算算钱还不够,又把上代传下来的几块樟木板卖掉,三五天时间,备齐了费用。捧着这笔有笑有泪的巨款,直至今天,我还深深地怀有一种败家的歉疚。

  从家去学校30里,门前有一条直通县城的公路,母亲决意要坐车陪我去。我一算,单程3角8分,再加上她的一个来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论如何不答应。正当我们争执不下的时候,对面村子里考上同一学校的伟达来约我同行。

  伟达说,他打算乘着夜凉去。他父亲会拉一辆双轮车,行李可以全部放在车上。有老同学相伴,我拍手称好。伟达是我小学同班同学,考初中时没考好,录取在一所半工半读的水利学校,这次全校仅他一人考上了高中。

  当一弯月牙从东山露头的时候,我们上路了。淡淡的月色,灿烂的星斗,映着这条灰白的沙石公路。伟达父亲在前面拉,我们跟在车后面,大声而忘乎所以地说笑着。

  乡村的后半夜,暑气渐消,凉风微微,四周竟是那样的宁静和美妙。没有车辆,没有灯光,没有行人,连狗叫都很少听到,整个世界仿佛只跳动着我们这两颗青涩而兴奋的心。

  刚出门的时候,我还穿着一双布鞋,走着走着,就感到不习惯,索性把它扔到车上,赤脚走了起来。当年的农家孩子,几乎没有不赤脚的,牧牛,挑担,甚至连上山砍柴都是这样。此后三年,这条上学之路,我们都是这样赤脚走过来的。回家带一根扁担,返校挑一担大米,脚下生风,撒下一路汗水和欢笑!这自是后话。

  不知是说累了还是走倦了,两人渐渐地安静下来。吱吱的车轮伴着沙沙的脚步,在黎明时分愈显得单调。沉寂中想到这是去高中读书,我们便又兴奋起来,唱起了当时最流行的校园歌曲:“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

  到了校门口,天还没大亮。看看时间还早,我们就绕到一座小山上。这时,太阳刚好露脸,染着朝霞的校园,果然风姿不凡。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浅灰色的教学大楼,壮观,典雅,气派,想到自己马上就能成为这个学校的学生,并能从这里走进大学走向世界,一股豪迈之气顿时涌上了心头。这时的我,忍不住真想大喊一声:“我们报到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8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家装专版
   第A32版:广告
乘着夜凉去报到
吃药
让阅览室随心所“阅”
“升”字诠释
风景线……“疯”景线
泳趣忆旧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乘着夜凉去报到 2017-09-01 2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