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规律。有病就得治,治疗就得吃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活在世,没有人不吃药的。
人有百病,药有千万。世上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水来土淹,兵来将挡,有什么样的病,就会有什么样的药。有的药过去就有,有的药现在才出来,有的药要过很久的将来方能问世。许多药都是用来吃的,千百年来,人们靠不断吃药,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发现和制作药物的人,历来为人们所敬重和信奉。隐居陕西终南山的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草药采集和药物研究,记录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条药方,完成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药学著作,并于公元65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自号濒湖山人的李时珍,自1565年起,足迹遍及神州的崇山峻岭和江湖海河,考古证今,历时27个寒暑,收集药物1892种和药方11096个,于1590年完成了共52卷192万字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是中国古典医学的集大成者。
研究药物是为了制成药物,制成药物是为了治病,为了让人吃药。吃药是对生病的相克,对生命的相信。
二
病是人类的不祥之物,药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吃药是人类常见的生态,是痛苦而幸福的复杂过程。
药不能随便吃,一定要遵照医嘱。什么样的病,吃什么样的药。吃少了,不起作用,于病无益;吃过量了,适得其反,不但于病无益,还会更伤害躯体。有的药味甘,很好入口;有的药苦涩,难以吞咽。无论甘苦,药的功效不在于味,而在于内在的药性。良药苦口,是强调吃药的良性作用,让吃药者有个心理准备。只要能把病吃好的,都是好药。有的人吃药上了瘾,一天不吃,总感到缺了点什么,药不离身,更不离口,成了“药罐头”,不但夸张,还很可怕,实不可取。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尽量不吃,尽量远离。不要把药当饭吃,也不要把药当洪水猛兽避。毛泽东晚年拒绝吃药,不是药不灵,而是伟人已不信药。普京不喜欢吃药,不是药不好,而是他更迷恋按摩、运动等方式的治疗。
药到病除,是医家的承诺,也是病人的期待。但药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何况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病,根本就没药治。
三
如果仅止于生病人吃药,吃药只是个医学用语。可不知什么时候,在上海人嘴里,吃药的含义又被丰富了。
扬州有盐商求郑板桥画,郑板桥闻其名声不好而拒。郑板桥喜欢音乐更爱吃狗肉,一次在城外听得竹林旁有美妙琴声传出,他循声而至来到一处院宅内,见一老者悠然弹琴,旁有童子正用碗盛锅中热狗肉。郑板桥双眼发直,老者笑邀他一起吃狗肉。嗜狗肉如命的郑板桥斯文全无,毫不推辞坐定和老者一起享用起来。席间,郑板桥见屋内摆设雅致,就是四壁空白。不禁纳闷问老者何故没有字画,老者告知,只爱郑板桥书画,其余都不入眼。郑板桥大笑告老者自己就是,欲帮老者作书画装点。老者大喜,叫童子取来纸墨笔砚。郑板桥泼墨挥毫,不多时为老者完成了几幅书画作品。过几天,有盐商宴请郑板桥,到府上厅堂,郑板桥发现墙上全是自己字画,再看盐商,就是那日的老者,才知自己钻了套。但已无奈,只能哑巴吃黄连了。明星范冰冰在朋友怂恿下,花巨资购置了一套所谓的高档家具,说是外国进口上等木料,保证不变形不褪色。谁知用了不到一月,问题一大堆,不但变了色,桌子都放不平。退也退不掉,她知道吃药了,只得自认倒霉。
“只赤佬拔我吃药,我认得侬。”吃药是被人利用而上当受骗,利用者没事而得便宜,被利用者吃亏了还有苦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