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诞辰90周年,日前读到剧评家童道明透露出的一个细节,不胜感慨。童道明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之老师约我聊天,经常约在紫竹院公园。有一次我们聊到了中午,于是之老师说:“走,到我家吃涮羊肉!”我们就往他家里去。经过紫竹桥时,他在桥上站住了,指着桥下南侧的一棵大槐树,说:“你看,这棵大槐树有两三百年的树龄了,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拉煤的工人,从门头沟往北京城送煤,他们到了这棵树下,一定会歇歇脚的。”说完,还默默面对大树站了一会儿。
短短几句话,并无铺陈,却极有画面感;也无煽情,却让人迅速带入其中。于是之是表演艺术家,这个名号当然与表演功力和艺术才华有关,除此之外呢?假如他的艺术人生不是根植大地,眼中“有人”,是不可能“看得见”拉煤工人的。
观众是衣食父母,这是挂在文艺人士嘴边的口头禅。把观众当衣食父母,首先得尊重观众,拿出精湛作品,得有敬畏,而不是自负得不可一世。于是之去世前的最后一场演出是饰演《茶馆》的王利发,由于年事较高,出了状况,“演着演着,于是之心中悚然一惊:排演了无数遍的《茶馆》,熟得不能再熟的台词,竟然使他卡壳了……”事后,于是之说觉得“害怕了”,这是因为怕辜负观众的厚爱。相声大师侯宝林临终前念叨观众是衣食父母:“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生命即将画上句号,这显然不是矫情之语。
巧合的是,于是之、侯宝林都病逝于1993年。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不只是艺术之路让人仰望,还在于他们有人格魅力,心中有观众。他们两人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来自最底层,与劳动人民有天然的感情;都卖过体力,对大众的困苦生活深有感触;都是从旧社会走来,走上艺术之路的过程也是谋生的过程,对衣食父母有最真诚的感激。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之所以成为艺术家,除了靠天赋和后天努力,离不开向大众“偷师”,最终修炼为德艺双馨的大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一件亲历的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稍加梳理可发现,但凡在艺术事业中有所作为的人,无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越是大师越是如此。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话永不过时,也绝非多余。当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不妨先从目中有人开始,像于是之那样,“看得见”拉煤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