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收南瓜,南瓜大,抱不下,来了几个胖娃娃……”上海市瞿溪路小学的童诗课堂传出一阵清亮的童音,孩子们一边读着童谣,一边双手在桌上打着拍子,分外引人注目。原来这是瞿溪路小学每周三下午3点半的童谣与童诗创作课,每次一个小时,从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21名学员。由儿童文学作家程逸汝执教,学校邵建红老师指导。
创作班以简报式教学,每节课主题各异,如这节课的主题是“自悟童诗创作,唤醒智慧巨人”。简报上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儿童诗创作成果一览,主要是学生当堂创作的程老师已经修改好的诗,每节课前,程老师都会精心挑选代表性诗歌放在简报上,让学生当堂朗读,他来点评。一部分是儿童诗诵读与赏析,主要是名家创作的童诗,如金波、柯岩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直接感受名家的创作手法,边读边思考自己如何仿写。另一部分是儿童诗交流与评改,选取当堂创作的未经评改的儿童诗。这样层层递进式教学,让学生在读童诗、悟童诗、评童诗、改童诗、写童诗的过程中学会比喻、拟人、想象等创作手法,领悟诗的美,诗来源于生活。
“程老师善于用第三只眼睛让孩子们看待日常的生活,很寻常的事物,经程老师的指导,一下子变成生动、有趣的儿童诗。程老师的教学虽然朴实,但孩子们都乐在其中,学有体会。”校长杨伟敏介绍,童谣与童诗创作班的起因是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自2011年起,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七年多,学生共创作童谣与童诗七百多首,有一百多首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其中,三(1)班王婷的童谣《小茶壶》获2013年全国、上海童谣一等奖,三(2)班陈佳仪的童谣《我是气象小手》获2015年上海“我是气象小能手”征文儿歌一等奖。
程老师表示,学生创作的童谣作品虽然稚嫩,但都凸显了童谣的特色:内容丰富,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尤其是主题童谣创作,如社会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生活等,表现出孩子们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潜力。
二年级学生宋天诚创作的童诗《吃饭》发表在《作文大王》上,这也是他最满意的一首诗,“上了童诗课后,我可以把诗融入作文里,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希望以后写的诗可以越来越好。”宋天诚在刚刚上课的简报上做了很多笔记,哪些好的词都用铅笔圈起来,留白处还写上每首诗创作的可学习之处。
除了像宋天诚这样热爱诗歌,学有所获的学生,瞿溪路小学还有不少这样的孩子。诗,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展示五彩斑斓的童心,宝贵的机遇和学习经历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2015届毕业生王婷曾是程老师童诗班一员,她创作的儿童诗《小茶壶》在第四届上海市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特别奖,并在全国也获得唯一的特别奖。王婷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平时王婷不是很自信,在学校默默无闻,一个人上学放学,这份来自全国的荣誉为这个普通的家庭插上梦想的翅膀。王婷开始学会主动与人交流,人也变得开朗、自信了,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上海教育电视台曾报道新优质项目学校的时候也以王婷为例子,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赏识、自信、快乐、成功。童谣目前也作为学校快乐家庭创建的一个内容,结合读书节活动,父母一起创作童谣。
有些学校的童诗班浅尝辄止,而瞿溪路小学却坚持了7年,这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无契合。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乐于读童谣、童诗,写童谣、童诗;在美术课上创作诗配画,展示在学校的赏识墙上;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登台表演诗朗诵……这些都极大鼓舞了孩子们创作、学习的热情,学校的诗歌氛围步步登高,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