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那年,有次妈妈惊喜地发现,我中间那颗牙要掉了。我一听就噘嘴说:“我牙都要掉了,你还高兴?”“傻孩子,你每换一颗牙就会长高,证明你快长大了。”于是,我开始天天照镜子看这颗牙,盼它早点掉下来。
有一次(此处改为:有一次冬天下午放学回家。设置一个情境,下文狼吞虎咽吃肉包的事及把牙齿当肉骨头吞下去的事,就合情合理了,且与下文第⑤自然段里提到的“喝冷风”照应),我拿到一个肉包狼吞虎咽吃起来,没几口肉包就被我“消灭”了。刚想和妈妈说话,咦!我嘴巴漏风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我突然想起刚才吃肉时咬到骨头,难道那不是骨头是牙齿?(此句改为:我突然想起刚才吃肉时咬到骨头,只因吃得太快太香,没有在意。难道那不是骨头是牙齿?此处插叙,补充交代必要的信息,也与上文“狼吞虎咽”一词照应。)
我对着镜子一照,呀!下排牙少了一颗,像嘴里生出个黑洞(此处改为:嘴里像生出个黑洞,是指嘴里出现的状况,所以要将“嘴里”放在本句话的前面),非常难看。
“唉!怎样才能让牙齿长得更快呢?”我问妈妈。妈妈专业地指导:“多晒太阳,多补钙。”我听了妈妈的话,连忙打开窗户,张大嘴,让太阳晒在那个缺口上。可是一点儿温暖也没感到,却像是在喝冷风。“傻孩子。”妈妈笑着说,“不是要你的牙齿晒太阳呀,是让你的身体接受了阳光才能让牙齿长得快。”我听了缩脖子笑,飞快地跑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晚上爸爸特意做了一个牙模,并注明日期,我捧着牙模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并大声地宣布我终于掉牙齿了,我终于长大了(我掉牙齿了,我要长大了。换牙是一个过程,长大也是一个过程,而“终于”表示一种最终状态,此处宜将“终于”删掉)。嘴里还唠叨着好吃的肉包真好吃,好吃的肉包真好吃啊!过了几天,缺口上长出了一个白头,我用手一摸,硬硬的尖尖的,想必就是新牙了。这么快就长出来了,我高兴极了!(此句改为:这么快就长出来了,说明我长得很快。这样想着,我高兴极了!呼应全文的关键词“长大”或“长得很快”)
每当妈妈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小时候我很傻,很天真,大人们经常笑话我们天真,可你们也当过小孩子啊!(此处改为:可天真的世界也是多彩的世界啊!与本文开头呼应,进一步凸显“趣事”带给童年生活的影响与成长的回味,深化主题)
教师简介:段乐春,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日常教学中,她以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为出发点,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或有代表性的问题/障碍进行聚焦,并将问题/障碍微型化、具体化,转化为可建构的写作课程,设计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发和建构基于学生问题/障碍的微型写作课程内容、微型写作教学内容、微型写作策略内容,探求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困惑的微型写作课程核心知识。
此次提供的是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七年级潘同学的评改作文案例,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标题中的关键词统领全文: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设置事件情境、结尾凸显关键词的意义。
教师点评:
写好这篇作文,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趣事”选择材料,具体写出事情的“趣味”表现在哪些方面,“趣事”对童年(或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潘同学的这篇文章,写出了关于换牙所发生的“趣事”。只因妈妈一句话“每换一颗牙就会长高”,于是盼望长大的潘同学,围绕换牙,写出了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一是照镜子,盼它早点掉下来;二是狼吞虎咽吃肉包,竟把换掉的牙齿也吞下去了;三是为了让牙齿快快长出来,竟然张嘴晒太阳;四是看到爸爸做的牙模时大声宣布自己的长大。潘同学将每一件小事,都写出了它的“有趣”之处。
在写作时,潘同学如能注意事件情境的交代、插叙时必要信息的补充、结尾时写出 “趣事”带给童年生活的影响与成长的回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