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棋: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2009年10月希腊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其背景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希腊政府加大了财政扩张的力度,加上原来通过高盛金融衍生品交易被刻意隐瞒的政府债务规模被曝光,市场上掀起了抛售希腊政府债券的风潮。欧盟由于内部意见不一,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希腊所需要的资金将危机遏制在襁褓,而是拖延了5个月之后才决定提供1100亿欧元的援助。此时,希腊的危机已经进入了危重阶段,希腊政府市场化的融资能力在其主权信用级别被屡次下调之后几乎完全丧失,需要欧盟和IMF救助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随后,危机扩散至爱尔兰,令爱尔兰最后也不得不求助于IMF和欧盟救助,2010年12月底欧盟和IMF也向爱尔兰提供了850亿欧元的资金帮助其度过难关。
但是,债务危机并没有随着两次欧盟的救助而消散,进入2011年5月,新的危机随着希腊没能完全履行其承诺的财政紧缩政策而再次爆发,由于缩减财政开支是欧盟和IMF提供救助资金的前提条件,违背这一条件,意味着解救资金将被停发。而停供救助资金则意味着希腊可能违约,希腊违约则欧元区的生存将遭受重创。于是市场上担忧的情绪再次爆发,欧盟于2011年7月不得不重新向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尽管如此,债务危机蔓延态势并没有得到控制,西班牙、葡萄牙也陷入债券不断被抛售的漩涡中。到了2011年底,债券抛售的风潮扩散至意大利,致使意大利政府债券收益率大幅度上升,威胁着意大利政府在市场上融资来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在危机不断蔓延的过程中,欧盟尽管在援助希腊时就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并且几经磋商在2011年10月出台了所谓一揽子计划,决定将该基金从原来的4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规模,并将银行持有的希腊主权债务减值50%,尝试通过“有序违约”来平息风暴。但是,欧元区债务危机仍然没有终结的迹象。2011年底欧盟的最后一次成员国峰会还出台了建立欧元区财政联盟的决定,但是市场普遍认为这是远水,难解即将到来的这些国家债务偿还高峰之渴。
张海冰:欧债危机的发展一波三折,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欧债危机从欧元区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演化成波及欧盟整体的经济社会大危机。就欧债危机的发展而言,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09年底希腊股权债务危机爆发为开端,欧债危机问题被看做是部分欧元区国家的问题,即使债务危机已经扩散到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我们可以看到,欧盟的救助方案也局限于针对危机国家的救济。至2011年中,随着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增多,并开始危及到法国这样的欧元区核心国家,危机演化进入第二阶段,欧盟在危机应对上开始了更加全面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欧盟7月、10月和12月的峰会上,不仅开始关注长期的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ESM),而且开始从整体救助和欧盟制度改革上寻求解决之道。从欧盟内部的制度改革上,2011年12月10日,欧盟峰会宣布通过新的财政协议加强融合,明确规定成员国年度结构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5%,并写入法律,将自动制裁赤字超过3%的国家,明确主权债占GDP不超过60%的减债目标以及加强欧盟对成员国经济和预算监督等。从危机救助机制上,一方面将提前启动ESM,ESM将与现有临时救助机制EFSF合并运行一年,以加强应对欧债危机的火力;另一方面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危机救助资源。
综上所述,从欧债危机发展和应对进程看,欧盟的应对显得被动而迟缓,是被欧债危机的演变形势逼着走的。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步履艰难,欧盟的危机应对之道没有偏离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