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我出生在嘉兴路瑞康里。1938年东洋人占领了瑞康里,1939年我们只能住到瑞庆里。
瑞庆里1938年吃了东洋人的炮弹,靠近头道桥那里的房子,现在还残留着被炸后烧成焦炭一样的房屋空架子。瑞庆里27号前面,包括沿河都是废墟,后来搭了一些草棚棚。但瑞康里因为住的是东洋人高级职员,屋顶上插上了日本太阳旗,所以1938年,东洋人在虹口掼炸弹,别的几个里弄都挨了炸,瑞康里却片瓦无损。
我当时住的房子,原先是一个老中医住的。1938年他逃走后,我们一家就住了下来。当时哈尔滨路头道桥、二道桥都拉起了一道道的铁丝网,从嘉兴路桥进来,都要向荷枪实弹、牵着狼狗的东洋人鞠躬,出示良民证。我记得瑞庆里对面,从前的嘉兴路菜场,上面是菜场,下面都是踏三轮车、拉黄包车的停车点。据说这是当时上海四大黄包车车行之一,规模比较大。拉黄包车的人大多数都住在瑞庆里,后来住进了一些卖旧货的、摊贩、手工业工人和舞女等底层居民,所以瑞庆里居住的成分很复杂,收入水平都不太高。抗日战争时期,东洋人经常半夜搞人口搜索,把瑞庆里的人赶到菜场下面,搞得人心惶惶。1945年,东洋人投降了,大家都敲锣打鼓,庆祝光复。1946年以后,瑞庆里附近出现了少有的繁荣。人心安定下来,市口就繁荣起来。我记得嘉兴路一下子出现了几十家和市民生活贴近的商店,譬如粮油店、理发店、澡堂、酱油店、豆制品店,还有几十家烟杂店,嘉兴大戏院,又叫苏北大戏院,因为这里苏北居民较集中,看苏北滑稽,听淮剧戏的人很多。
1949年上海解放,瑞庆里陆续住进了不少纺织工人、小学教师。现在不行了,弄堂里的老人故去了很多,小辈都在外面买房子住,空房子都借给了外地来的,人员越来越复杂,就算弄堂前后都有大铁门,还是经常会失窃东西。穿弄过堂的叫卖,在日本人和国民党时期大多数差不多,基本上都卖火腿、粽子、茶叶蛋、芝麻糊等。现在不同了,叫卖的主要是收旧报纸和家用电器。
(葛建平、刘莹整理)
十日谈
石库门生活口述
明刊《扛大包的青口帮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