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反思”的是谁
吴非
  在小学门口接孙子的爷爷问放学为什么迟了,小学生说:今天幸亏校长到教室来了,要不我们还得留着。原来,数学竞赛分数没有别的班高,老师生气了,把教室门关上训话,要每人写“反思”。10岁出头的娃娃,现在也会写“反思”了。科学大师叹息高校出不了“杰出人才”,可能是他不知道小学生早就“反思”得没有想象力了。有小学校长告诉我,的确有些老师特别热衷让学生检讨或“反思”,有时还规定“不少于多少字”,有四五年级的孩子一篇“反思”能写五百字呢。 

  美国有华裔教授唱“虎妈战歌”,没什么了不得,非主流,即使有人效法,孩子可以躲到学校去;在我们中国,家里有虎妈狼爸,学校则有虎狼之师,孩子没处躲,到处“反思”,经常“反思”。再后来习惯了,“规矩”了,成了“考试精”了,最后就轮到“钱学森之问”了。 

  该反思的到底是谁?学校和教师教育行为的荒谬,为什么不作反思? 

  教师能否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私产?有小学教师在测验成绩发布后,训斥一名喜形于色的学生,说:“才考了个90分你高兴什么?我马上就能从你试卷里再找出点毛病出来,扣你几分,你信不信?”学生立刻畏 

  首畏尾,作驯服状。那样的场景让人寒心。也就是说,这名教师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学生的喜怒哀乐全握在他手里,当然,学生苦恼的时间长度也掌握在他手里,他可以为所欲为,从不反思。应试教学之所以愈演愈烈,也就在于该反思的人根本没有反思意识。客观地说,在这中间,小学教育危害的烈度还不算大。 

  有家长诉苦,说教师随意让学生写“反思”,个别孩子隔三差五地写;教师明知孩子们已经写得很苦了,实在没有新词,也没有剩 

  余时间写这种折磨人的“反思”,但教师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们痛苦的表情。其中有些还是女教师,这就更令人难以容忍。———需要指出,我这样表达绝非性别歧视。我以为,即使教师未必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或未来的母亲,也应当懂得那些幼小心灵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和期待。当她有权力也有办法用一句话就掌握孩子一天甚至几天的情绪时,她选择以慢慢地折辱孩子的意志与自尊,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么? 

  做教师的,是为未来工作,我们在用自己的行为创造未来。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一代人,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的资格、位置、职业,甚至年龄,都可以成为掌控另一些人的行为、情感和态度(甚至健康),成为可以支配另一些人的时间,驱迫和使唤另一些人的权力的时候,教育对社会可能会形成灾难。 

  所以我总是很委婉地劝一些教师:能不能慎重地对待学生,给你自己的未来留点安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大案追击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3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指南
东洋人不炸瑞康里
淳子小品
梦云系列
唱歌
该“反思”的是谁
游艺余情的青春记忆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该“反思”的是谁 2012-01-14 2 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