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参加一个郊区农家乐的新年晚会,遇上了一群“老来痴”。那是平均年龄六十岁以上的一个老年女子舞蹈队。听说她们是主动赶到郊区来要求表演舞蹈节目的,不求任何报酬,就是想来展现一下风采而已,或者说,索要个表演机会就是对她们最好的酬劳了。
我仔细打量一下,这十几位女子看上去都显得年轻,身材、容貌哪像已经花甲之年的样子?及至她们展示舞姿,我更感觉得仿佛就是一群妙龄女孩啦。且看她们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皆青春灵动,表情是那么的俏皮活泼,这么冷的天,竟然穿得十分单薄,按她们的说法,跳舞哪能穿得鼓鼓囊囊的?否则就显不出好身段,舞姿就不会优美。表演间隙,与她们闲聊,这才知道她们是某个街道的老年舞蹈队,全市各个角落都会主动去要求表演———旅游景点啦、商业广场啦、居民小区啦、敬老院啦……都是她们一展风华的地儿,遇有节假日,她们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呢,都是主动联系参加演出,不讲任何条件。她们自称是一群“老来痴”,逢上这么好的年景、退休后日子过得那么无忧无虑,就想着法儿要把从前耽搁的青春找回来。瞅着她们开心地跳、爽朗地笑,我也不禁为之感染,油然联想到,其实周围像她们这样“老来痴”的人真是越来越多啦。
别的不说,其实我妻子就是个“老来痴”,她退休这些年对戏曲、尤其是对沪剧,简直到了痴迷入骨的程度哩。全市有五六个沪剧沙龙,她每个沙龙都要轧一脚,今天赶城南,明天到城北,今天在城中,明天去郊外,胡琴一响,嗓门发痒。回到家里,一有空就打开录音机演唱,遇到须男女对唱的段子,就拉着我“牛吃蟹”对付一阵。好吧,遵夫人命,唱就唱吧,她偏偏还要挑刺,说我一口苏州腔勿像沪剧像评弹。我就说,如果是沪剧评弹杂交才别致呢。偶或在公众场合聚会,她会突然拉着我一起献艺,让我也痴上一痴。
妻子唱沪剧唱出了一群票友朋友,年长的八十开外,年轻的也五十好几了,也是到处找演出的机会,自己花销添行头,自己出钱租场子,有好几位轮到“做寿”,就自掏腰包开演唱会。寻常老头老太照样粉墨登场,于是把苏锡常的票友聚集起来还不过瘾,还到上海请名家来示范。而上海的名家也不搭架子,每请辄来,也不讲什么条件,就是和票友们一起飙戏、找乐子。
古人说,情近乎痴始真,才兼乎趣始化。不论老年舞蹈队的“舞痴”还是像我妻子这样的“戏痴”,因为近乎痴情,才是真情,才是对舞蹈戏曲的真心喜欢,进而是对生活的真心热爱。
日前我偕妻子去观摩一台戏曲晚会,戏结束谢幕了,突然看到一群“女孩”蜂拥上台向心仪的演员们献花,妻子一一指点着给我看,这些献花者都是她的票友朋友,那都是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像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能不是“老来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