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公园遛达
一看门票走人
清明节期间,不少网民在网上发帖惊呼“门票又涨了”“玩不起了”!
有网民披露:江西省发改委3月31日公布的消息显示,实行一票制的井冈山景区门票由原130元/人次调整为160元/人次,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旺季上浮最高价为190元,淡季下浮不限。而曾经一度免费的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4月1日起正式涨价,门票由每张100元涨至160元,一次性涨价幅度达60%。
门户网站上一项超过1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的网友高达89.2%,仅有0.3%的网友认为“门票不贵,物有所值”。
北京网友“刘悦”说,自己临时起意想去天坛公园遛个弯儿,一看门票要35元,无法接受小时候只要5毛、1块的地儿现在这么贵,只得放弃。
又逢“三年解禁”
涨价浪潮再起
统计发现,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非淡季全票)中,近半数门票价格过百元。其中,价格在100元至200元(含200元)的5A景区占比最多,达35.38%。而包括湖北武当山、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14个景区门票价格高于200元,所占比例超过一成。
业内人士指出,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3年,因而不少国内景区“闻风先动”,上一次门票调整时间抢在了2006年。时逢第二个“3年解禁”,各地景区开始了新的一轮价格调整浪潮。
专家认为,除了景区运营维护成本等现实的考量,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这“三大推手”。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相应的旅游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也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游客在景区除了买门票外,第二、第三消费还比较低。没有在餐饮、旅游纪念品方面的消费增加,门票收入占游客在景区的消费达到80%-90%,多数景区事实上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
改变“门票经济”
发展“旅游经济”
专家认为,票价合理化不仅需要引入长效的监督机制,规范不合理收费,还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维,变“小旅游”为“大旅游”。
楼嘉军建议,应加快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拉长产业链。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类型,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形成良性循环。
新华社记者 周蕊 王蔚(据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