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结构在变,动力在变,路径在变,理念在变。人民日报今刊发长篇通讯介绍上海创新举措——~~~
结构在变,动力在变,路径在变,理念在变。人民日报今刊发长篇通讯介绍上海创新举措——~~~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构在变,动力在变,路径在变,理念在变。人民日报今刊发长篇通讯介绍上海创新举措——
上海转型发展勇争先
白天亮 陈仁泽 包蹇
  人民日报记者  白天亮  陈仁泽  包蹇

  玉兰绽放,黄浦江春潮涌动。

  静水深流,大上海悄然生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经济结构在变,三产成了老大;增长动力在变,消费唱起主角;发展路径在变,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变,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央的期许,也是上海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将不遗余力,把转型推向深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道出了上海转型发展的分量。

  想率先,敢率先,能率先。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又一次站到了历史潮头。

  把握转型发展的辩证法,不让速度挤压调结构、转方式的空间,又要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率先转型,上海转成什么样?“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收获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质变”———

  经济运行告别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优化。2011年GDP增长8.2%,同期财政收入增长25%,占全国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跑赢GDP。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9%,远高于全国水平;

  经济增长告别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GDP增长8.2%的背后,是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居第一;

  产业结构彻底告别二产支撑,服务业成为“绝对主角”,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地方财政收入占比70%以上,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上海理顺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上海转型的势头,让人兴奋。因为这些指标正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所追求努力的方向。

  不过,如何看待上海转型所取得的成果,不是没有疑问。有人提出,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有没有增长乏力的因素,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

  “8.2%”是当前上海一个接近理想的速度———上海市市长韩正颇有信心。GDP增速放慢,不是转型的目的,甚至不是转型必须的手段。GDP增速高有可能是合理的,GDP增速低有可能是窘迫的。评价发展速度,要跳出GDP,看数据组合,看发展阶段。

  看发展阶段,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如新加坡从10.1%降到5.3%,韩国从9.6%降到5.2%。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跨过1万美元门槛,2011年达到1.28万美元,2009年、2010年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率先达到国际中上等富裕国家地区水平,进入服务业拉动阶段。在此阶段,“8.2%”不仅不低,甚至可以说仍然处于高增长区间。何况,上海增速放慢并非突然、被动的下滑。2008年至2011年,上海GDP分别增长9.7%、8.2%、10.3%和8.2%,不出意外,整个“十二五”上海都会保持这样的速度。

  “平稳”而非“慢”,更适合用来评价8.2%。

  看数据组合,上海GDP增速质量佳、可持续。人们担心GDP增速下降,通常并不是着眼增速本身,而是担心速度下来了影响就业、影响民生所需的财力支撑,影响“发展”这个硬道理。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增速下来了,但就业弹性系数上去了,从‘十五’末的0.23提高到现在的0.4以上,同样的增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而1.9万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1万亿元,也让上海对民生投入更有底气。

  上海进一步明确,“率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现在,率先转型是中央赋予上海最大的任务,必须义无反顾地主动把重点转到转型上来,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想率先,还要敢率先。上海下决心“舍”,减少四个依赖,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减少对重化工业增长的依赖。“上海现在基本没有煤炭加工业、玻璃业、水泥业,钢铁、石化也是负增长。”市经信委副主任周敏浩介绍说,“十一五”以来,上海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600多个,减少产值超过1000亿元,节约标煤超过500万吨。

  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限购,上海率先响应;房产税,上海率先试点。“上海谋发展,不靠房地产”,上海果断出手,使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2011年降至5.3%。

  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和提高能效、环保标准,引导“三来一补”型的代工企业将产能外迁,腾出空间拓展高端服务业。

  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上海在严格控制投资总体规模的同时,还下决心理顺体制,从根源上抑制投资冲动,进而改变“唯GDP”的取向。上海取消了对区县的GDP考核,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

  对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让上海经济发展悄然发生新的飞跃。

  创新关键是思想上创新,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被地域思维局限,不背现有成绩包袱,主动求新求变

  率先转型,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靠什么来推动?

  创新理念,融入上海率先转型的全过程。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许多人认为是上海条件得天独厚,不用费什么力气。的确,到2011年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136家,全球的金融机构纷纷来上海设立功能性总部或分支机构。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是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国家规划向前走就可以了?“创新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针对国内需求、对接国际市场进行金融创新,上海才能早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经济转型服务。”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

  今年2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19家企业成功在交易中心挂牌,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了新途径。近年来,上海在国家金融政策体系内,推出大量开创性的举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沪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创新要摆脱地域思维,立足国家级、国际化。2009年,上海航交所已发布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反映市场走势。2011年6月,以集装箱运价指数为结算标的的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上市交易,年底以沿海煤炭运价指数为结算标的的沿海煤炭运价衍生品再度推出。

  上海有个全国首创的“蔬菜价格保险”……

  正是这大大小小的创新汇聚起来,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这样一组数字:2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0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包括22个国家级专业研发基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海依旧保有大量制造业。但制造业早已不是“傻大黑粗”,不论是核电等重大装备还是疫苗等生物制药新兴产业,都立足于高端,做技术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

  转型发展靠改革。矢志不渝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在先行先试中把握改革开放机遇

  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前列的上海,如今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同样高擎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

  改革,上海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小微企业在上海得到了更多关照。3月27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28条意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符合条件的上海个体工商户可“升级”为小微企业,并享受年检费暂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设立提供很多便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11年底,上海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72家,融资担保公司48家,村镇银行9家。

  上海提出,要做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2009年以来,全市清理126项行政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200多亿元。目前,上海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不到4%,其中地方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推进市场化改革,上海市政府向自己挑战,探索“小政府、大社会”。浦东新区区长姜樑介绍说,目前浦东平均审批时限已从22个工作日压缩到8.4个工作日,成为中国内地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整体审批效率最高的区域之一。

  “海不辞水,方能成其大”。上海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列,如今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坚持以开放促转型。

  上海明确,要紧紧围绕转型目标,引进外资必须是高端产业的高端环节。电子信息业,乍一听属于鼓励引进的新兴产业,但务实的上海人提出,不要高端产业链上的低端部分,要做“微笑曲线”的两头。2011年上海以代工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能大量外迁,但总部和研发中心更多地来到上海。目前,上海服务业外资占比达到80%以上,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总部达到930家。

  把改革引向深入,上海还格外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在先行先试中争取改革的机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类似的改革试点,近年来纷纷落户上海。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明确政府职责,改善民生不满足于被动回应,而是主动对接民生需要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终目的还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民生优先”,上海更强调政府的责任。“民生改善,是百姓的期盼,更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应再被动回应老百姓需求,而要主动对接民生需要。”上海市领导表示。

  2011年12月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发表了名为“周末去买点卷心菜”的微博,称奉贤、金山等地卷心菜产量很大,卖菜难让菜农头疼,呼吁市民帮忙购买。微博一发出,立即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连锁反应,推动了滞销蔬菜的销售。

  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住房一直是民生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上海一边采取措施控制过高的房价,一边大力建设保障房。仅2011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就达到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间)。

  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不仅是财政多投入就能实现。转变政府职责定位的过程中,上海市加深了对提升城市管理的认识。

  繁华闹市的公厕如何科学设置?男女比例“1:1”的老做法肯定不行,照搬一些研究材料也未必是负责任的举动。上海的基层管理者在外滩人流最集中地段的一家公厕花三天时间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掐表”测算,得出更科学的数据。

  新修的徐汇滨江绿道,从路的宽度到转角的设置,从景点的距离到休息凳的间隔,都经过专业团队科学、精细地测算。很多人感觉在上海生活得便捷舒适,却不知道这背后所下的功夫。

  “路上装几个长椅、路灯的亮度多高……后世博的建设,我们大量的工作就是去做这些论证和安排。有时真觉得琐碎,但仔细想一想,通过一项项细节的完美安排去争取百姓的认同,不正是我们责任所在吗?”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总裁丁浩深有感触。

  全新的发展理念,全新的政府定位,全新的民生视角。

  一向勇于争先的上海再次起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考中,书写崭新的答卷。(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军界瞭望周刊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彩票看点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上海转型发展勇争先
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
新民晚报要闻A02上海转型发展勇争先 2012-04-05 2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