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芳被病痛折磨20年,临终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如今,林莉一家与许俊芳的父母携起手来,林莉还改变“芳芳爸”“芳芳妈”的称呼,直呼“爸爸妈妈”。最近,在林莉督促下,一度无法走出丧女之痛的老许终于愿意去医院检查身体,也愿意陪妻子散步了。他们无法言说对林莉的感激,只是专门约林莉吃了一顿饭,郑重地把女儿生前最喜欢的一条项链放在林莉手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条曾让林莉当场痛哭的项链,正在她颈间闪闪发光。
“擅自”藏起表扬信
林莉,这个东方医院的普通员工突然出名了,用一种出乎她意料的方式。4月19日,本报A26版《2011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事迹》介绍林莉“十年爱心点亮前程残疾女孩重塑人生”的事迹,林莉向同事领导刻意隐瞒的这桩感人事才广为人知。
许俊芳病逝前,曾向东方医院写了一封表扬信。领导读信后要求医院网站公布这封信。林莉正好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她利用“职务之便”,将信藏进抽屉,始终没上传。没想到,许俊芳还给林莉参加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写了一封信,这才让善举传扬开来。
林莉与别人不一样
2002年,当时是一名记者的林莉因为采访需要走进许家,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大5岁的许俊芳。
许俊芳当时已患肿瘤10年,为止痛,两年用去镇痛剂1万余支。反复注射导致她全身肌肉萎缩,双腿变形残疾,腹部多处溃烂流脓。她常年卧床,十多年没出过家门,内心脆弱、敏感。所以,第一次看到林莉,许俊芳也抱着一些反感,不希望得到怜悯或资助。
让她意外的是,林莉和其他人不一样,几天后,她打来电话聊家常。更让小许高兴的是,那个周末,林莉又来看她了。最初,林莉是想介绍一位医生帮小许治病,后来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总能用坚强乐观感染别人的姑娘,与她的交往,不再是施助与受助关系,而是平等友谊。
鼓励小许重拾自信
许俊芳残疾后十几年不愿出门,林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励她“走”出去。虽然只能吃流质和肉类,但当过点心师的许俊芳热爱美食,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中的美食烹饪节目。林莉便拿这个“诱惑”小许,还帮她选购轮椅。一次、两次、三次……许俊芳终于同意晚上和林莉去吃烤肉。
轮椅推到饭店门口,服务员主动帮忙抬上台阶,在餐厅里,几个服务员又好奇地瞟来几眼。事后,许俊芳提出“下次去没台阶的饭店”。林莉知道,她受伤了。之后每次去吃饭或者请她参加朋友聚会,林莉都提前关照服务员别特意帮忙,也别多看她。过了一段时间,许母向林莉报喜:“芳芳想去逛超市!”
在许家,林莉从不站在床前说话,而是搬个小板凳,比卧床的许俊芳低半个头,仰视着她。同时,她专门了解一些许俊芳拿手的事,捧着本子,一条条记下。遇到转行等烦心事,她也会向许俊芳倾诉,听她谈谈意见。
许俊芳不喜欢人家塞钱给她,林莉换了一种方式,逢年过节给个红包,帮她申请安装宽带,给她买好吃的食物。为让她接受,林莉还“骗”她说,这些食物都是从单位食堂买的,每份只要一两元钱。
听说许俊芳曾喜欢文学,林莉鼓励她重拾爱好,给医学类报刊投稿。第一次写稿,许俊芳忐忑不安,林莉反复指点,一周后“磨”出稿件。发表后,林莉马上打来电话。许俊芳兴奋极了,连声说:“你赶紧寄给我!”后来,在林莉帮助下,许俊芳陆续发表稿件数百篇,父母为她装订成册。这本剪报忠实地记录下这对“师徒”的汗水,如今又成为许俊芳父母思念女儿的最好慰藉。
临别嘱托信任无价
2011年,许俊芳病情不断恶化,对此,林莉记忆犹新。
刚发病时,许俊芳第一次提出请林莉帮她买食品。林莉说:“哪怕她想吃星星月亮,我也要搞来!”小许的褥疮让整个屋子异味弥漫,一些亲戚望而却步,林莉整天守在病床前,不以为意;许俊芳把网络购物账户的密码告诉林莉,托林莉今后帮父亲买助听器;许俊芳让林莉抄录手机通讯录中的电话号码,以备父母使用;接到许俊芳去世的消息,林莉奔到屋外大树下,哭了好久。
接受采访时,林莉打开手机,里面保存着许俊芳发来的短信、录制的吃药时间提醒和《生日快乐歌》。她说,自己常觉得许俊芳不曾离去,“芳芳交待的事还没做完呢。”林莉不知道许俊芳父母的名字,“爸爸妈妈”却叫得十分亲热。最近,林莉帮“爸爸”买了足够用一年的助听器电池,还和他谈心。林莉的父母也时常打电话给许俊芳父母,两家人的情缘,反而更浓了。
【记者手记】
“十年”,是一个常与生离死别联系起来的伤感词汇。古有词赋“十年生死两茫茫”,今有歌曲“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林莉的这十年,有伤感,有别离,有泪水,亦有欢笑、友爱、信任和诺言,赋予“十年”以阳光般的灿烂和温暖。
在感动中采访,在采访中感动。林莉说:“朋友,就是晴天收起、雨天张开的伞。”她又说:“人们从不缺少爱,只是有时没找到付出的渠道。我从不觉得自己在帮助芳芳,反而,这段交往给我很多心灵的触动与洗涤,爱的回报,才是我坚持的动力。”记下她的话,不止在纸上,也在心里。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