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是残疾人!”
沈杰的书法广受好评,不过也有人质疑,他能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频频入选各种展览并获奖,“还不是靠‘残疾人’的特殊身份!”沈杰的回答很硬气:“我寄送作品,从来不在名字后面打括号写上‘残疾人’三个字!”由于他坐着和站立写字时与健全人无异,很多不熟悉的同行、评委常在看见他走路后发出惊呼:“啊?你是残疾人!”
沈杰不以残疾人为借口谋利,相反,他有了能力后,一直反哺社会,特别关心残疾人艺术教育。担任奉贤区残联副主席的他,除了搞好本职工作,还连续五六年义务为奉贤区原聋哑学校的学生上书法课。
第一次提笔就下决心
沈杰的成功并非天赐。他一岁就患了小儿麻痹症,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然而,正是沉静的童年生活,让他能陪在书法小有名气的外公身边,看他为奉贤青村镇的邻居们写对联、写匾额。耳濡目染,他逐渐萌生学书法的念头。为抓紧每一分钟,他常用毛笔蘸水,在青砖上练字,还在手肘上压上石头,练出纹丝不动的好定力。
饱尝冷眼的男孩,性格格外倔强,“第一次提起笔,我就暗暗下定决心,立志成为书法家。”40年过去了,沈杰如今回忆起儿时梦想,仍清晰如昨,足见这个决心曾一次次被默念,一步步改变了一个残疾少年的人生。
用自己的方式狂奔
有人这样形容沈杰:“用自己的方式,狂奔。”
22岁时,他通过舅舅介绍,想投师张统良先生门下。等了一个月,舅舅抽不出时间陪他拜师,他干脆自己冒雪出门,坐公交车、乘渡轮、再换两辆公交车,从奉贤前往长宁。交通不便、路途不识再加上腿脚不便,沈杰清晨出门,下午4时才找到张家。不巧,张老师当晚才从外地回沪,他又等到晚上9时,终于见到老师。
此后8年,他每月上门求教一次。那时没有电话,师徒俩通过书信约定时间,到了约定的这天,即使天气突变或身体不适,沈杰也会如约前往。有多少次,他冒着暴雨敲开张老师的家门;有多少次,他一步一瘸地挪到公交站,在拥挤车厢里站上一两个小时。他后来悟出一个道理:“在通往公交站的路上,我比别人走得慢,但只要目标明确,总能到达。艺术的道路不也同样如此?”
他每天习字,不断去各地参加培训,汲取营养,按照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回头。有人羡慕他总是“心想事成”,30岁如愿成为上海书协会员,35岁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比目标提前5年。殊不知,达成心愿的背后,饱含多少艰辛。虽然如今他既要经营培训中心,又身兼多职,十分繁忙,但每天二三小时的临帖仍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因为在他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