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之名始见于唐《新修本草》,云:“出西戎。”唐代所称“西戎”,是对西部边裔诸国的泛称。鹤虱经波斯商人之手由西戎传入中国,故又称西戎鹤虱、波斯鹤虱。
据赵燏黄先生考证,《新修本草》所载鹤虱,其原植物为菊科植物山道年蒿,以未开放的花序入药;功能驱虫,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后由于五代战乱,交通阻隔,此种鹤虱已不再输入。至宋,有本草记载,在我国中原和江淮一带亦有鹤虱分布。《开宝本草》曰:“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本草图经》曰:“鹤虱生西戎,今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则黄黑色。”从本草所记产地、原植物形态、花果期及所附描图观之,此草并非山道年蒿,而是菊科植物天名精;所称“鹤虱”,则是天名精的果实。由于天名精的瘦果细小暗褐如虱,又同样具有杀虫消积的功能,故就自然地沿用了《新修本草》中“鹤虱”的名称。
从宋代开始,天名精的果实以“鹤虱”之名入药,后历时八百年,其间相安无事。至清,鹤虱又生“变故”。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天名精”条下云:“诸家皆云(天名精)子名鹤虱。湘中土医有用鹤虱者,余取视之,乃野胡萝卜子。”又在该书“野胡萝卜”条下云:“湖南俚医呼为鹤虱,与天名精同名,也肖其花,白为鹤子,细为虱子。”
此后一百多年,天名精的果实和野胡萝卜的果实都以“鹤虱”之名在本草中平行使用。天名精主产于豫、晋、陕、甘、鄂等地,野胡萝卜主产于苏、浙、皖、赣、川、黔等地。为避免混淆,现代中药称天名精的果实为鹤虱,野胡萝卜的果实为南鹤虱。
回过头来再说山道年蒿。自五代战乱阻隔,山道年蒿再也没有重返过中华故地,其时历经千年。它的鹤虱,也早已随了别人的姓。
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少量山道年蒿种子,后经山东潍坊农场试种成功。从此,潍坊农场成了全国山道年蒿唯一的种植基地。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山道年蒿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八千多亩,平均年产花叶近十五万公斤。除为全国十几家制药企业提供山道年的提取原料外,还有少量出口。
后面的故事,就像当时全国其他许多企业一样了。潍坊农场经历过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和因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也经历过因盲目扩大种植,导致库存积压而被迫终止发展的尴尬。但是,这一切他们最终都走过来了。
1982年9月,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对包括驱蛔药山道年在内的一批药品和剂型予以淘汰。这本是一次常规的管理运行,但不知什么原因,在执行的过程中竟连提取山道年用的原料植物山道年蒿也一起被淘汰了,且连种子也没有留下。套用一句用滥了的话:盆里的脏水,连同孩子一起泼出去了!
当年由于战乱,山道年蒿从中华大地上消失了;时隔千年,在和平年代,它又失而复得;然而,又阴错阳差地被淘汰出局;历史如此弄人,实在令人唏嘘。我们无意谈论责任,也许,谁也不需要承担责任。
近检《中华本草》,在“山道年蒿”篇读到如下一段话:“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和新疆有引种栽培。”
这当然是一种安慰。但愿,这次山道年蒿能在中华大地站稳脚跟。